本报讯(记者 曲经纬)在“双碳”背景下,北京如何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国人大代表、大气污染防治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北京团视频采访中表示,在通过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促进减排上,北京要把能源和交通领域作为两个重要抓手来抓。
城市副中心作为首都北京的重要“一翼”,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最新数据统计,2023年首月PM2.5浓度同比下降28.4%,城市副中心空气质量实现“开门蓝”。“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北京“蓝天保卫战”的“精细账”——PM2.5年均浓度已经从2013年的每立方米约90微克下降到2022年的每立方米约30微克,一级优良天数从41天增加到138天,“北京蓝”已成为常态。
空气无边界,共饮一江水。贺泓对此深有感触。“这说明我们的‘联防联控’,还有‘京津冀协同’机制起到了作用,好的经验要继续发扬推广。”
贺泓认为,PM2.5仍是一个问题,“30微克距离更严格的标准还‘任重道远’。”“双碳”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总体思路,贺泓认为,要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持续发力,北京尤其要把能源和交通作为重要抓手。
“北京具有鲜明特色,即工业已经转型升级,挖掘这方面潜力并不容易。我想北京应把目光更多集中在能源和交通领域。”贺泓建议,推进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本地可再生能源,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来支持绿电的消纳、调度及使用。
交通也是重点关注领域。如今电动车替代燃油车,尤其替代乘用车已是不可逆转的一个趋势。但是电动车替代货运车(主要是长途货运车),仍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所以说在交通领域,还要支持出租、公交、环卫、物流等市政车辆稳步推进新能源化、电动化。”贺泓表示。
目前,贺泓团队研究发现,氮氧化物大幅减排是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的有效手段。“但要让氮氧化物像二氧化硫一样快速大幅降下来难度较大,因此必须从源头减排和末端治理两个方面共同发力,来解决这个问题。”贺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