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604期 >2023-02-08编印

绿色文明(下)
刊发日期:2023-02-0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3.jpg

大运河森林公园,荷塘写生。程永福/摄

森林城市:出门见绿 起步闻香

副中心正在围绕“一心、一环、两带、两区”绿化空间布局,大力推进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2021年,副中心启动实施广渠路东延绿化景观提升、瓮城遗址公园、半壁店公园等工程,新增造林面积1.6万亩。实现运河生态公园等一批公园竣工,完成9个乡镇景观林生态林建设。除此之外,还会严守生态安全底线,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保护、系统修复,着力构建区域生态网络,保护碳汇空间,提升碳汇能力,塑造水韵林海、绿野田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地区。

生态绿色成为副中心最亮丽底色。截至2021年12月15日,副中心新增造林面积11.2万亩,建成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8个万亩森林组团,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4.45%。新增公共绿地近3万亩,建成各类公园52处、园艺驿站13处,居住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至91.46%。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指标全部达标,“一环两带”绿色空间架构初现雏形。

未来,林海绕城的磅礴气势将愈加凸显。“一心、一环、两带、两区”的绿色空间格局,构建完整连续、蓝绿交织的绿道网络。依托河道绿廊、交通绿廊,建设绿荫密集、连续贯通的干线绿道,有效串联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依托小规模绿色线性空间,构建尺度宜人、慢行舒适的次级绿道,有效串联社区公园与小微绿地,形成“森林入城、公园镶嵌、绿道成环”的生态景观。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建成绿道约280公里,水岸及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80%以上,绿色空间约41平方公里,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

在不久的将来,通州区会形成“两带、两楔”的绿色空间结构,防止城市副中心与周边地区贴边连片发展。在城市副中心西侧与朝阳区之间有条件地区规划预留宽度不小于500米的生态绿带,东侧与廊坊北三县地区之间共建平均宽度不小于3公里的生态绿带,南侧与北侧划定宽度约7公里的生态廊道控制区,共同形成城市副中心外围的环状绿色生态绿带。发挥生态绿带护蓝、增绿、通风、降尘等作用,促进城市副中心与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机衔接。

未来五年,副中心将基本建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13个公园,加快建设东西生态绿带和南北生态廊道,实施300公里精品绿道升级及建设,推进3000亩老城区城市绿地、100个“精品乡村公园”建设。“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城市风貌基本实现。

城市绿心:副中心生态格局的点睛之笔

城市绿心是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不仅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绿色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行政办公区一河之隔遥相呼应。该公园总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约为颐和园的3倍,新建绿化及临时绿化面积总计6.71平方公里(约10000亩),林木覆盖率达到84%。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已于2020年9月29日正式开园,具有生态、文化、活力和智慧等方面的诸多亮点。在生态方面,绿心公园不仅将尊重自然融入运营全过程,以植物造景、大树保留和栖息地滋养等手段,营造自然的城市森林系统,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物多样性。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科普区,将绿心打造成一流的生态科普基地。而且在营建过程中,注重环保生态技术手段的应用,如今绿心范围内建筑均使用清洁能源,复合多种新能源技术,是一个绿色零碳的城市生态公园。城市绿心中心还设置了生态保育核,占地面积78公顷。构建了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包括保留自然植被、植物播种、种植混交林、异龄林等多种搭配方式;营造鸟类小型动物栖息地,预留动物迁徙廊道,种植食源蜜源植物,构筑小动物居住巢穴并提供水源;外围与星形环路之间建设生态缓冲带,环生态保育核外围设置了宽60-80米林带,避免人为活动干扰动物生息。

在文化方面,绿心不仅充分利用2.5公里长的运河故道景观带,展现运河文化,体现副中心地域特色;而且打造二十四节气林窗,真实展现中国人顺应天时的传统文化和生态智慧。同时利用保留下的东方化工厂、造纸七厂、东亚铝业等遗址遗迹以及演替之路等展现工业文化,体现由工业发展向生态绿色发展的转变。

在为民惠民、体现活力方面,绿心充分利用园区新建、改建的体育文化设施,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打造人与自然融合的活动乐园。共设置5人制足球场8片,半场篮球场3片,羽毛球场3片,市民运动活动草坪5片,全民健身场地1片和综合训练场1片。总用地面积17783平方米。5.5公里的星型动感活力环与通州区绿道系统相串联,满足骑行、健跑和漫步功能。

在完善设施,建设智慧园林方面,绿心不仅建立园区一体化管理运营平台,高效、智能运营,提高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而且建有5处游客服务中心,具备休闲、健身、科普、观光等复合功能。

如今,城市绿心已经成为城市副中心版图上最具神韵的点睛之笔。不仅是天人合一传承礼乐文化的精神家园,而且是传承中华文脉的集中地。运河故道景观带作为绿心“活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漕运文化、传统文化、民生文化与生态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打造生态和文化结合的典范。

在运河故道中融入故道遗址展示、文化再现和生态涵养三大主题,并修建三座仿古石桥,形成传承运河文化的“一故道两柳堤三景区八节点”。其中上码头节点为运河故道上重要的景观节点。据历史记载大运河中有两处码头,居运河上游,称为“上码头”。

在运河故道上马头村附近还原运河故道景象,东岸和西岸各设置一个码头,同历史记载一样西大东小,两个码头之间通过船形浮桥连接。

西岸码头滨水参考运河漕船的尺寸设置石舫,重现昔日运河繁华漕运景象。石舫长度23米,宽度3.1米,游客可登上石舫,通过亲见漕船的尺度,感受漕运文化。

城市绿心制高点位于园区东南,于相对高程14米的主山之上点缀景观构筑物——叠翠轩,设计立意源于“欣赏层峦叠翠,坐拥绿色美景”。叠翠轩既作为绿心的标志性景观,供人登高远眺,同时承担着森林防火望的功能。

未来城市绿心还会用剧院、图书馆、博物馆营造“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成为市民活力中心、文化共生家园。

绿色生活:减排治污 健康低碳

副中心坚持以提促疏、以提促治,深化拓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聚焦城乡环境和空间秩序,改善人居环境。持续做好留白增绿,分类开展腾退空间再利用,因地制宜补建公共服务设施。以精致标准实施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打造精品街区示范样板,确保条条有亮点、条条有特色。

完善舒适便捷、生态友好的绿色交通。初步形成快捷便利多样化供给的公交服务体系,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路权,打通堵点、断点,沿河、沿绿、沿路建成连续舒适的慢行大网络,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累计总里程约达到1500公里。增加自行车换乘(B+R)设施,规划建设“城市风轮”通惠河沿线自行车专用路示范项目,建设自行车友好型城市。预计到“十四五”末,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

抓好“关键小事”,深入实施垃圾分类系统化建设工程。推动《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辖区内落实落细,强化广大市民参与动力,不断提高分类参与率和自主分类投放准确率,巩固垃圾分类成果。副中心齐心协力抓好示范小区村、示范单位、示范商务楼宇、示范商业街区“四个创建”,推进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管理工作,加强建筑垃圾的日常管理,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可回收物回收网络。打好蓝绿交织底色,打造清新明亮、水城共融之城。“蓝天”治理能力日益提高,建成全市首座大气污染在线源解析超级站,依托7×24小时指挥调度中心全时监控,推动非现场执法,实现监测执法协同化、落格监管全域化。2021年副中心细颗粒物(PM2.5)取得历史性新低,年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

继续深入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强化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三地监管”,稳步实施土壤污染预防和土壤保护各项措施,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稳步保持100%。坚持滨水贯通、水岸共治,城市副中心53条段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部完成,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已有北运河城市段、运潮减河、温榆河(通州段)三条水域获评优美河湖称号,市民们切身感受着身边越来越多的河道从排污河到生态河的转变。“十四五”期间,副中心将建成通州堰等一批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全域水系互联互通、滨水岸线便利可达,打造水系纵横的北方水城,让市民亲近池池净水。

随着城市副中心建设,“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再次成为现实。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不断丰富群众荡舟运河上、漫步森林中、坐看云起时的美好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