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维静
一群喜鹊围拢在一只大鵟附近“招朋引伴”;东方大苇莺把巢建在芦苇里,小蝗莺与矛斑蝗莺隐秘在侧;潮白河畔,原本蛰伏的虎斑颈槽蛇,正享受冬天里的“日光浴”,保证身体最基本的温度储存……在城市副中心,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野生动物聚会”正在悄悄进行。
白鹭
大鸨
戴胜
空中:鸟类天堂
“随手一拍都是大片儿!”周末到潮白河畔放松的市民李先生被园中有鸟、林中有水、林水相依的湿地森林景观深深吸引。近年来,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张家湾公园、马驹桥湿地等一大批绿色空间,成为了鸟儿的天堂。在候鸟迁徙季,北运河、潮白河、凉水河、萧太后河、凤港河,更是成为了供鸟类觅食、补充体力的“驿站”。
每年9月初至10月底,候鸟们开始大批集结准备南下过冬,此时正是在副中心观赏候鸟迁徙的最佳时节。凉水河畔,上千只白鹭结伴成群飞临这里,它们时而翩然飞起,时而水中嬉戏,体形纤瘦,姿态柔美,仿佛水面上的舞者,白鹭、浅滩、藕塘勾勒出一幅和谐美景。
白鹭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喜欢栖居在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中,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享有“环保鸟”的美誉。从偶尔发现的一两只,到如今种群上千只,这群“贵客”可不是过路候鸟,而是长期在此落户的副中心“老住户”。城市副中心爱鸟会副会长马德成告诉记者,这些年,副中心的珍稀鸟类多了不少。“比如震旦鸦雀,以前在副中心很难见到,这两年在萧太后河的芦苇里面,我们就发现震旦鸦雀在繁殖、育雏。青头潜鸭、斑背潜鸭也都是珍稀候鸟,迁徙过程中,它们都会在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湖心岛上休息几天,再继续迁徙。”
虽然寒冬萧瑟,但在副中心千年守望林里,却蕴藏着新的生机。秋天结果的金银木、海棠、平枝栒子、天目琼花等植物,还有不少红彤彤的果实挂在枝头,不少雀鸟叽叽喳喳跳跃在枝头,啄食果实,这里已成为众多野生鸟类的栖息地。“这些果子都是鸟儿爱吃的美食,再加上旁边就是镜河,饮水特别方便,林子里的隐蔽场所也很多。有吃有喝有住,小动物们愿意来并不稀奇。”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说,这两年冬季,他们在巡查千年守望林冬季养护情况时,连续多次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耳鸮在油松林里出没。除了长耳鸮,相关专业部门在千年守望林周边还观测到红隼、白鹭、戴胜、柳莺、野鸭、黄脊翎、白腰朱顶雀等34种野生鸟类。
副中心最出名的“鸟明星”要算大鸨了,2022年11月,台湖镇水南村一片收割后的玉米地里,两只年初离开副中心北飞的大鸨再次归来越冬,这已是大鸨在副中心过冬的第七年了。大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确定其为世界易危物种。据统计,大鸨在世界上的数量只有数千只,被观测到的几率非常小。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长羿健介绍,在这片农田里,爱鸟志愿者们先后记录到猎隼、黑翅鸢、白尾鹞等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觅食栖息。
城市副中心爱鸟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城市副中心记录到的野生鸟类已达359种。
水下:丰富多彩
黑水鸭
四角刻叶菱
被誉为“北方水城”的城市副中心汇聚着19条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去年年初开始,野生动物观测者在萧太后河、凉水河等流域多次发现了金线侧褶蛙,而这种生物此前一度被认为已经绝迹。金线侧褶蛙是两栖动物中最能代表北京的物种,也被俗称为金线蛙。1880年,法国自然学者Fernand Lataste根据采自北京的标本发表并命名了这个物种。
在城市副中心北运河五河交汇处,通惠河与北运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共同汇聚成一片750亩的宽阔水面,这块水域水面之上,黄菖蒲、水葱、千屈菜、鸢尾等挺水植物在微风吹拂下摇曳生姿;水面之下,苦草、菹草、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与鱼虾河蚌相伴;河床底部,卵萝卜螺、环棱螺、中国圆田螺、纹沼螺等底栖生物成为水底清道夫,改善水生态环境。
如今,北运河水质全年平均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水生植物已多达26种,鱼、虾以及贝类等水生动物60余种。
就在前不久,在镜河水域首次发现国家二级濒危珍稀植物——四角刻叶菱。“目前发现的四角刻叶菱长势较好、藤蔓茂盛,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且存在向外生长趋势。”北运河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四角刻叶菱资源十分稀少,此次在镜河水域发现,标志着镜河水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根据《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规范》,镜河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价由2018年的亚健康水平提升至2021年的健康水平。镜河水质持续改善,生态多样性显著增加。镜河水域已发现睡莲、菖蒲、狐尾藻等近20种水生植物;中华新米虾、纹沼螺、铜锈环棱螺、联纹小叶春蜓等底栖动物13种;斑嘴鸭、棕背伯劳、黑水鸡、白鹭等鸟类15种,其中包含小天鹅、红隼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鲢、鳙、子陵吻虾虎鱼、黄黝鱼、鲫鱼等鱼类16种。
陆上:安居乐业
松鼠
在潞城林场,占地面积100亩的保育小区野趣横生。山斑鸠出没觅食,伸直了脖子十分警惕,野兔蹦蹦跳跳在草丛中扑出翩翩飞蝶……这些有趣的画面,都被“森林之眼”红外线摄影机收录下来。保育小区是系统性逐步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恢复和维持的方法之一。像这样的保育小区在城市副中心共有27个。其中,潞城镇、于家务乡、西集镇三处保育小区还入选了去年全市“十佳”。
位于西集镇东部的市级生态林养护示范区里,“昆虫旅馆”成了这里的“网红设施”,远远看去像是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小木箱,走近细瞧,会发现箱体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空心木筒,还撒有木屑,喜鹊、松鼠、甲虫们不仅可以“拎包入住”,还能越冬、躲避自然灾害,甚至繁育、栖息。
“在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草丛里爬的,甚至土壤中的微生物,都是重要组成部分,也都会发挥各自的作用。这些本杰士堆、昆虫旅馆等,为鸟类和小动物们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和觅食场所,这不仅让生态系统更加完整,也提升了区域生物的多样性。”西集镇林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在林地里很少能见到小动物,如今能经常碰到,已吸引野兔、蛇、野鸡、刺猬等十余种野生动物在此“安家”。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核以疏林草地为主,限制对游人开放,不设路灯,给动植物生长留出弹性,为飞禽走兽提供最原始的自然生存环境。“动物在其中休息、繁育,时间长了形成延续性,可能一代一代都会过来。”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生态研究室主任钟震宇说,2021年年底,他们组成城市副中心生物多样性调查小组,以大运河通州段、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地为重点进行调查、观测和评估,旨在搞清楚各种生物在通州的分布规律,对其现状和受威胁状况进行评估。
据钟震宇介绍,此次调查以鸟为“先锋”,一是由于鸟类更容易监测,同时,它们也是生态指示性物种。未来,植物、昆虫、两栖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也将作为监测的对象。调研报告显示,2022年小组共组织实施调查9次,同比2021年,增加了野外动物监听及红外相机监测等手段。在鸟类方面,2022年共调查到鸟类102种,分布于14目、34科、63属。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为黄胸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3种,分别为大天鹅、鸳鸯、凤头蜂鹰、黑翅鸢、雀鹰、白腹鹞、普通鵟、长耳鸮、短耳鸮、红隼、云雀、红胁绣眼鸟、红喉歌鸲。同比2021年调查种类增加3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增加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增加5种。
在2022年调查中,小组还记录到维管束植物71科172属225种,其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植物种类较多,但是以栽培植物为主,栽培植物164种,占到植物种数的72.89%左右,体现了该区域人造生境的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