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579期 >2023-01-04编印

去年四季度再增三种濒危鸟类
副中心累计发现鸟类359种
刊发日期:2023-01-0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2.jpg

灰伯劳 方玉/摄

2-1.jpg

草地鹨 郁翔/摄

2-4.jpg

角百灵 杜开颜/摄

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在一片针叶、杂木的映衬下,一只棕褐色羽毛、淡黄色眉纹的鸟儿引起了副中心爱鸟会成员老李的注意,他迅速按下了快门。经专家辨认,这只鸟叫草地鹨,是副中心发现并被正式记录的第359种鸟类。

近日,城市副中心爱鸟会发布《2022年通州区第四季度观鸟报告》,2022年第四季度副中心再增三种新鸟类,分别是灰伯劳、角百灵、草地鹨,这三种鸟类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报告显示,较2021年同期,副中心增加了草鹭、环颈鸻、铁爪鹀等38个鸟种。

生态环境好不好,动物们最有发言权。近年来,随着城市副中心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越来越多的侯鸟把这里当成了旅行目的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副中心生态环境的改善。《2022年通州区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年报》显示,副中心记录到的野生鸟类已提升至359种,更多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频繁光顾副中心,有些甚至还在此营巢和繁殖,成为“常住居民”。

“动物择一地休养生息,时间长了就形成代际延续,就像是刻印一种神奇的‘基因密码’,可能一代一代都会寻迹而来。”作为多年观测鸟类的观测员,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专家钟震宇告诉记者,副中心之所以可以吸引这么多鸟类,主要是因为这里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湿地水域。这两年,城市副中心通过建设湿地公园,设置浅滩、岛屿等,为野生动物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同时,副中心还尝试为多种鸟类设立保护区域,如在大运河、潮白河等水面开阔区域加强巡护执法,让这里已成为夏季的骨顶鸡、凤头鸊鷉、各种鹭科鸟类,冬季的绿头鸭、斑嘴鸭等游禽、涉禽等的集中生活区域。“民间观鸟的力量一直在扩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观测鸟类中,这对于鸟类的发现和记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钟震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