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557期 >2022-12-02编印

六大工程擎画国际商务服务北京新中心
刊发日期:2022-12-0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5.jpg

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建设中。(资料图)

4-7.jpg

4-8.jpg4-6.jpg

4-4.jpg

运河商务区聚焦绿色金融、财富管理、数字经济等领域,是城市副中心金融创新和高端商务功能的主要承载区。(资料图)

本报记者 关一文

承接和新设立总部机构数量超过30家,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50家,引进首店、创新店、旗舰店超过50家,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580亿元……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商务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正式发布。根据该计划,到2024年,城市副中心将基本建成国际商务服务北京新中心、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增长极。

蓝图绘就

“商务服务产业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北京城市副中心深化产业组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重点产业。”谈及《行动计划》的编制背景,区商务局局长李霞介绍,为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着眼国际国内双循环,充分发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政策叠加优势,进一步提升商务服务产业发展能级,更好服务“3+1”功能定位,助推北京城市副中心商务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应运而生。

到2024年,副中心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商务服务北京新中心?《行动计划》给出了“规划图”。“结合通州区商务服务产业实际情况,区商务局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确定了三年内通州区商务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李霞介绍说,《行动计划》提出,发挥城市副中心政策叠加和资源引流的优势,聚焦现代商务服务产业体系的构建,到2024年,总部经济、财富管理、绿色金融等高端商务服务产业集聚效应形成;文旅商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商务服务产业焕发新活力;基本建成国际商务服务北京新中心、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增长极。“这明确了商务服务产业的定性目标。”李霞说。

不仅如此,《行动计划》也明确了商务服务产业发展的量化目标。“我们从外资利用、龙头企业引进、消费品零售额等方面量化发展目标:到2024年,力争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50家,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元;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力争达到300家,承接和新设立总部机构数量超过30家,引进首店、创新店、旗舰店超过50家;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580亿元。”

同时,“规划图”也明确了副中心商务服务的功能布局。从通州区商务服务产业发展定位出发,按照功能聚焦、区域聚合、三镇聚力、多点共振的思路,发挥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引擎功能,打造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和宋庄艺术小镇三大特色小镇,建设若干城乡融合发展节点,形成“两区三镇多点”商务服务产业空间布局。其中,“两区”指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三镇”指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多点”指于家务科技农业小城镇、潞城生态智慧小城镇、漷县文化健康小城镇、西集生态休闲小城镇、马驹桥科技服务小城镇、永乐店新市镇等城乡融合发展功能节点。

“施工”在即

有了明晰的目标和功能布局,《行动计划》也从总部经济、专业服务、商圈发展、消费新业态、便民服务圈、外资外贸6个方面提出了28项重点任务,描绘副中心商务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

实施产业能级跃升工程,形成总部经济新集聚。围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等六大重点产业,着力对接引进总部型企业。围绕功能疏解,积极承接央企与市属国企总部。围绕市场要素,培育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北京绿色交易所等平台型企业带动区域发展。聚焦运河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加快打造特色高端商务楼宇,鼓励专业化、特色化楼宇品牌创建,力争打造3座亿元税收示范楼宇。

实施产业体系再构工程,打造专业服务新标杆。推动研究咨询、规划设计、行业协会、高端论坛等智库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引进优质法律服务机构,促进法律服务业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打造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法律服务生态。吸引一批国际知名的会计、审计、税务等服务机构入驻。鼓励拓展国际贸易、高技术领域或其他特殊领域的会计、审计、税务业务,深入应用“定制e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审计服务和涉税专业服务水平。科技赋能推动广告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优势突出的互联网广告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壮大发展,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和配置优化,全力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聚集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与三次产业体系协同融合,打造国际人才服务生态圈。推动国际知名展会落地城市副中心,积极组织参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相关展览展会,推动会展业高水平发展。

实施商业品牌塑造工程,激发商圈发展新活力。加快远洋乐堤港、新光大中心等商业项目的建设运营,建设一批新型消费商圈。制定九棵树商圈、北苑商圈等传统商圈的改造实施方案,推动商圈改造升级,为台湖图书城、北人集团、石化航天“源”宇宙文创园等区域配套商业设施。在运河商务区等区域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支持各类品牌首店首发。支持北京华联、领展购物广场等购物中心发展深夜食堂,打造夜间经济品牌示范和活力街区。

实施科技赋能创新工程,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鼓励大型商场引入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建设“元宇宙+”消费场景。利用运河商务区商圈新建购物中心,打造集合型跨境电商线下体验中心,加强与头部平台企业对接,加快跨境电商和末端配送发展。推动直播电商发展,积极引入直播平台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购物、餐饮、便民服务、文娱体育等领域平台及企业积极开展直播业务。以文化创意、数字消费等消费领域为重点,推动新消费品牌孵育成长。

实施商业韧性织补工程,重塑便民服务新版图。引入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的新型仓储会员店,鼓励发展无人零售、社区智慧书房和主题咖啡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社区新型商业。“一业一策”推进蔬菜零售、便利店、餐饮等行业数字化升级行动,推动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升级。配合市级部门完善养老、健康、体育、家政等领域服务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培育生活服务业品牌。探索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一点多用”,优先发展“一站式”生活服务综合体,加强高水平生活服务供给。

实施外向型经济提速工程,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积极推进保税仓、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强要素整合和产业配套,提升商务服务产业国际化水平。落实国际商务交流“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利用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探索区域联动机制,提升跨境消费供给能力,强化国际商务交流平台建设。推动建设离岸贸易创新发展集聚区,深化跨境贸易高水平服务开放。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引领效应,为城市副中心“走出去”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咨询等维权援助服务。积极落实《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稳外资工作的若干措施》,进一步营造开放便利的投资环境。

“为进一步落实落细三年行动计划,我们细化了具体任务及责任分工,梳理形成了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政策清单三项清单。”李霞表示,在任务清单中,围绕“产业能级跃升、产业体系再构、商业品牌塑造、科技赋能创新、商业韧性织补和外向型经济提速”六大工程,已梳理了34项任务;在项目清单中,聚焦“打造专业服务业新标杆、激发商圈发展新活力、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重塑便民服务新版图、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五大领域,梳理了35个重点项目;此外,区商务部门还梳理了17项政策支持清单,支持《行动计划》早日推进落实落地。

相关新闻:

副中心商务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成绩单”

本报讯(记者 关一文)全年新建和规范提升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网点93个,前10月服务外包累计金额10604.92万美元,构建“一带两核三镇多点”全域消费空间版图……2022年已经接近尾声,城市副中心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流通、外资外贸及国际交流、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上交出了“成绩单”,商务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关系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副中心今年全年新建和规范提升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网点93个,完成全年任务量的155%。同时,全区新建和规范提升末端配送网点6个,全区城市社区末端配送覆盖率达到100%。区商务局支持社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并积极布局无人智能零售货柜。为推动通州区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牵头编制了《通州区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

在商务流通领域,打造元宇宙试点。在落实《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方面,今年副中心协助企业申请商业流通发展资金,完成4家企业的初步审核,合计项目投资金额7045.33万元。

在外资外贸及国际交流方面,城市副中心深化跨境贸易高水平服务开放,利用重要活动、大型会展等为企业搭建平台,强化重点企业“一对一”跟进服务。开展第一批支持外贸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项目资金审核工作,组织13家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申报2022年度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政策资金项目。开展2022年度外经贸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共申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项目2个。

持续推广“船边直提”等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组织全区外贸企业开展线上“外贸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班”,对区内重点外贸企业开展“了解北京市外贸企业后疫情时代面临的困难及诉求”“帮助北京市企业与RCEP成员国有业务来往企业真正享受到协定优惠”云问卷调查4次。

培育服务贸易企业创新发展,为开展服务贸易业务并报送信息的8家企业申报服务贸易监测企业补贴资金。据介绍,2022年1至10月,通州区服务外包累计合同金额同比增长360.72%;累计执行金额同比增长0.28%。

今年,副中心还推进2022年总部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申报,并对运河商务区、大唐高新技术创业园两个总部经济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实地调研,目前大唐创业园公共服务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已完成项目评审。

为落实总部经济奖励政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共有三峡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蒙牛高科乳制品(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福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获得北京市2021年度总部企业奖励资金。今年,北京市也继续加大对城市副中心总部企业的奖励倾斜力度,对入驻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企业增加10%的奖励资金。

此外,与北京商务服务业联合会对接联动。充分发挥UBBS商标优势,在国际化商务活动、商务服务中心、智库经济、开放发展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强联动协作,进一步形成商业服务业聚集效应,共同打造副中心商务服务品牌。

在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上,副中心在消费承载空间上,突出现代商业与文化旅游双轮驱动,锚定滨水休闲、文旅度假、时尚艺术消费主题。构建了“一带两核三镇多点”的全域消费空间版图,立足首都、辐射津冀、服务国内外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增长极正在形成。

其中,运河商务区总规划建筑面积1300多万平方米,拥有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依托六大商业楼宇综合体,吸引了一批首店、旗舰店入驻。文旅商体共创平台建设运营,副中心京杭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游船通航,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活力汇吸引年轻人驻足。“国潮-2022运河文化时尚大赏”、运河赛艇等时尚品牌活动,赋予运河+文化+绿色+体育多元发展,休闲消费走向沉浸式体验。

环球影城主题公园自开园以来,迅速成为全国最热旅游目的地、京城“首店经济”最具规模化的商圈,为副中心带来更多国际化、时尚化元素,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借助环球影城外溢效应,汇聚国际高端奥莱MALL等优质资源,拓宽消费新IP,消费新场景,加速形成国际消费新窗口。

借助城市提质更新赋予消费更多选择。宋庄艺术小镇,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原创艺术区,“最具特色的艺术设施”和“最艺术的餐饮”。台湖演艺小镇以“特而精”“小而美”“活而新”的特色,持续打造“台湖星期音乐会”、“台湖爵士音乐节”等演出品牌。以时尚、智慧、末来为特点的张家湾设计小镇,落户北京时装周、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元宇宙应用创新中心”。此外,副中心三大建筑剧院、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共享空间,集购物、餐饮、文创、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可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