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本市日间和夜间气温均跌破0℃,全天体感温度低于-10℃。而广大的城市守护人,坚守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障着城市的顺利运转和人民群众的健康,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温暖。
循“剂”追踪
本报记者 曲经纬
别人躲着病毒走,他们却一直追着病毒跑。
“混采阳性?”
“好,我们立刻出发。”
话音刚落,“追踪”行动立即展开。
流调采样是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环,混采出现阳性后,一支试管里的所有人员都会接到“原地不动”的通知,等待细致筛查。
此时,医护人员要用最快的速度入户,对涉及人员进行双采双检,家属单采单检,并对重点环境采样,以便精准筛出阳性病例患者,切断疫情传播链条,复核阴性人员也能尽快解封。
北京市建立了“8小时流调专班”,在通州区,区第二医院负责马驹桥镇全镇的流调采样,医务人员组成的20人小分队昼夜在路上、时刻在追踪,争分夺秒上门采样。“我们不是英雄,只是希望每个平凡的小家都能快速恢复正常生活。”流调专班值班组长通州二院护理部主任李静说。
在通州二院大门口西侧流调组办公室里,十几张行军床就是这些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的印记。从召集采样小队集合开始,接单、出发、到达、做抗原检测、鼻拭子采样、送样每一步都有时间记录。白天核酸检测的结果最快也要到晚上出,因此派单任务往往在夜晚和凌晨进行。“我们24小时待命,任务随时下发,我们必须随叫随到。动作越快,人们恢复正常生活的时间就越早。”李静说。
气温骤降,这几天,寒流也成了他们需要应付的“不可抗力”。
因为马驹桥镇村落较多,地形复杂,采样小队通常都是骑车前往,以便灵活调整路线。11月28日11时,杨昆雪护士长奉命到二街村采样。“风太大了,入户骑车根本骑不动,一轮任务下来,手脚冻得生疼。”
当天寒风凛冽,他们一直马不停蹄地工作到凌晨4点,只能利用间歇时间养精蓄锐。刚坐下一会儿,任务又来了,3名医务人员即刻整装出行,顶着大风,去工地入户采样。不止社区,工地、路边、流动货车……流调数据落位在哪,他们就追去哪。
冬夜,体力的考验、耐力的消耗都不足为惧,最考验他们的是人们是否支持。“我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病毒并不可怕,筛出来治疗就好了,现在更需要的是信心。”李静说。
李静加入专班已经快5个月的时间了,队伍从8人增加到了20人,各科室一茬一茬轮换,这里面还有七八对“抗疫夫妻”,合力守护大伙儿的健康生命安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院长常常告诉我们,越是疫情防控关键期,越要咬紧牙关,多做众志成城的事。只有我们全力以赴,百姓才能安心在家。”李静说。
这样的善意像严寒里的暖流
本报记者 曲经纬
将一辆满载蔬菜、水果、饮用水的小推车从前置仓推出,抓紧再清点一次货物,提起“大包小裹”沿电动车后备箱、脚踏板、车把等快速码放、扎系……晚上9点半,气温已跌到-10℃,叮咚买菜通州普慧站配送员胡立国仍麻利儿地忙碌着。
“这轮疫情以来,每天店里都比往常多几百个订单。”这一趟,他要送8个不同的小区,“这是最后一波配送,送完就奔半夜去了。”胡立国说。“我们站点在岗的骑手有11位,早班的早上7点就来了。”每天兄弟们到了站点,都是先帮分拣员分拣打包、补充上架完再配送。“哪还分那么清楚,大伙儿互相都搭把手儿。”
最近全天都是下单的高峰期,这些来自周边3公里范围的订单,从用户确认下单开始,留给配送员的时间就不多。近来,叮咚买菜平台开通了大时段配送,将时间延长到2小时,并在平台上提供配送时间的选项。“尽管延时了,一天120多单,我们的压力也不小。”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下,坚持配送已属不易,加上寒潮降温,配送员面临的挑战更大,昨天,他更是一口气为居民配送了20桶5升的矿泉水。“我们都穿上了公司配备的最厚装备,车子不太稳也不敢骑快。”有时碰到短时订单激增,顾客等不及,取消订单,他还要把货拉回站点。
连续3年疫情,也让胡立国积累了些经验,每趟配送前他心里总要盘算一翻,怕顾客等着急,提前打电话告知预计送达的时间。
11月29日上午,他接到了一个合生·滨江帝景小区的订单,小区内不允许外卖电动车驶入。眼看就要超时了,即便从门口空手跑进去也来不及,更何况还要拎着30多斤的货物。
他一边跑一边给顾客打电话道歉:“不好意思,您的订单可能要晚五分钟,实在抱歉……”接电话的阿姨听见话筒里传出的“呼呼”风声,连忙说:“孩子,不急,安全第一!”随后,胡立国敲开了这户的家门,阿姨还要给他倒杯热水,他婉拒了,匆匆奔向下一单。
“阿姨还一直跟我说辛苦了,让我挺感动的!”胡立国说,“越是冷天儿,越是需要这样的善意,比起保暖用品、防疫用品,我们更需要理解和尊重。”
2413名电力运维抢修人员随时待命
本报记者 田兆玉
2600余名运行人员开展电力设备特巡,1300人的护线队伍加强输电通道异物源排查治理,22支电力应急救援队备勤,2413名运维抢修人员携645辆抢修车、120辆发电车、84台小容量发电机随时待命……寒潮中,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启动冬季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全面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准备,全力保障首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确保首都人民群众温暖度冬。
为应对本轮寒潮天气,国网北京电力密切跟踪天气和电力负荷变化趋势,实时监控电网运行状态,优化调整电网运行方式,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异常天气下电网设备运行维护,电力运维人员运用红外热像、接地电流检测、超声波局放检测等手段持续加大输变电设备检测力度,配置隧道巡视智能机器狗等先进装备巡视电力隧道,准确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和健康水平。
国网北京电力在全市设置19处观冰站点、9处临时观冰哨,随时监视线路覆冰舞动情况。提前开启防覆冰摄像头、光纤测覆冰、拉力传感等在线监测装置,加强对覆冰监测、视频监控等系统的实时数据信息收集。同时将融冰车、除冰工器具提前布置到重点区域,随时做好融冰、除冰工作准备。模拟开展低温下运维检修与应急演练工作,统筹部署3000千瓦中压发电车等大型应急装备至重点区域,随时做好应急发电准备。
同时,为确保首都电网平稳度冬,国网北京电力提前投产15项35千伏及以上迎峰度冬重点工程,有效提升电网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水平。其中,位于城市副中心内的北京画乡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后,进一步完善了北京地区500千伏环网结构。
通过与政府部门加强协同联动,国网北京电力建立“政府-供电-供暖”三方沟通联系机制,重点做好集中供暖供热厂锅炉房、医院学校养老院等6类供暖客户供电服务保障,加强对全市应急指挥、交通枢纽、集中供暖等重要客户服务保障。按照“网格化”管理,部署840名客户经理对2835个“煤改清洁能源”村庄(社区)实行驻村挂牌服务,社区客户经理服务电话24小时开通,主动为客户提供故障报修、用电咨询等服务;制定“煤改清洁能源”村庄位置和抢修半径差异化服务,实施“一线一案”“一村一案”,优化安排抢修点位和抢修区域,安排抢修车辆和运维抢修力量,全力做好应急抢修准备。
为应对本轮疫情考验,国网北京电力积极制定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全专业应急队伍,全力做好定点医院、核酸检测场所、隔离点等区域的供电保障,确保供电安全可靠;快速响应12345居民用电诉求,确保居家办公、学生网课期间供电安全可靠。
“我们进社区 居民就能少走几步”
本报记者 张程伟
“我里面穿着保暖内衣、衬衣、毛衣、羽绒服,还贴着暖宝宝,扛得住。”连日的寒潮天气,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白”李洋每天都“全副武装”顶着大风,奔走在梨园镇的各个社区中。
一早7点到岗,领取当日防护物资以及采样任务,李洋说抗疫这几年,习惯了。同时习惯的还有酷暑严寒中的工作环境,“这两天还不是最冷的,前两年有比这还冷的时候。”今年32岁,在中心工作了13年的李洋,不但是老员工,更是抗疫老战士。暖宝宝要贴在手腕、脚底、双腰、膝盖、肩头、后背这些易冷的关键部位,另外冬天还要注意消杀用品低温环境结冰问题……这些都是他的抗疫经验。
昨日领取任务后,李洋带着6位女同事开始了全天工作,上午他们要进社区核酸采样服务,下午要“扫楼”。寒风中,虽然社区为医护人员准备了帐篷,但寒冷以及频繁的手消,还是很快让他们出现了手发僵、回不过弯的情况。“手腕贴暖宝宝,就是希望能有点热气传到手上。”一上午奔走3个社区,户外工作3小时,几位“大白”早已被寒风吹透,暖宝宝其实也起不了太大作用。一上午,他们共完成了1400人的核酸采样服务。摘下手套,通红、僵硬的双手,是冬天采样不可避免的“正常情况”。“我们进社区,居民就能在大冷天少走几步,在家门口采样。”
中午短暂休息后,下午他还要和小组成员“扫楼”,就是前往高风险区,入户为居家人员核酸采样。一天最少要入户采样200人次。面对疫情,他们逆向而行,哪里是高风险区,哪里就会有他们的身影。
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出台后,工作变得更加精准,从全员大筛变为精准筛查,工作量也小了。“我们辛苦很正常,疫情面前,每个人的工作都很辛苦。”李洋说。
供热管家“电话问暖”
本报记者 冯维静
“大爷,这两天降温了,家里温度怎么样?”最近,新城热力供暖管家王帅时不时就会给住户李大爷“电话问暖”。两年前,李大爷因为腿疾失去了行走能力,大多数时间在家中休养,此后一到降温时,王帅便来李大爷家看一看,及时掌握采暖情况。受疫情影响,“问暖”没有停止,而是改成了以电话、视频等方式进行。“前两天我心里还在担心降温后家里不暖和了,没想到小王还惦记着我这事,真的让我们挺暖心。”李大爷笑着说。
王帅是小潞邑换热站供热管家,管控着2200多户居民的供暖情况。他会根据每天的气温对进户热水温度进行调节,确保家家户户的暖气温度达到平均数值,供暖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他总能及时维修解决,让居民正常用暖。
随着疫情的反复和冷空气的来袭,疫情防控和温暖过冬成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大事。为了快速解决群众家里的供暖问题,新城热力制定了应急管理、调度运行、极寒天气应急预案等多项预案,24小时待命,处理各类问题。新城热力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的供热服务面积达740万平方米,67个热力站,服务范围主要是通州大运河以东区域。疫情期间,新城热力负责的每个小区每月进行两次入户测温,一般将对20%的居民进行入户,“疫情防控期间,有居民反映家中暖气不热,我们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帮助用户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情况下上门服务。”
疫情防控不放松,服务保障不停步。新城热力以供热服务站点为单位,划分单元格,单元格彼此之间物理隔绝,各自开展环境消杀及人员健康信息日常查验工作,确保站点供热服务工作正常开展。在进行入户维修时,维修人员与用户互相出示健康宝,并主动向用户提供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作业全程佩戴口罩。
此外,针对近期大风降温天气,新城热力通过精细化调节,提升维修、抢修效率,以优质服务确保居民用户正常采暖,同时进一步提质增效处理居民用户诉求,重点关注老旧小区、边缘户等,现场排查不热原因,及时解决不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