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程伟 通讯员 王博 田小雨)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在京津冀三地启动人民法庭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通州法院张家湾法庭被确定为北京市唯一试点法庭。结合试点工作,昨日下午,通州法院发布《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方案》。据了解,目前通州法院已初步形成“4×3”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体系。
《方案》分为推动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服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涉村转居矛盾纠纷化解、完善试点法庭自身建设四大部分。在推动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通州法院通过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服务保障辖区从“美丽乡村”向“美丽城镇”转型,提升人民法庭参与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的能力,强化企业发展中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方案》明确了服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内容,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在加强涉村转居矛盾纠纷化解中,将重点关注村转居涉及的基层组织建设、集体房产和村民住宅处理等案件。
《方案》中特别提到,要完善试点法庭自身建设。配齐配强法庭力量,丰富法庭工作职能,充实特邀调解员和审判人员力量,推动简单纠纷诉前调解,类型纠纷快审速裁,疑难纠纷精审细判,有效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出辖区。
为了保证试点工作顺利开展,通州法院依据试点工作方案,结合前期试点工作情况,初步形成“三优化、三层级、三助力、三同步”的“4×3”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体系。
“三优化”打造司法为民新阵地。重心下移、优化法庭工作职能,整合诉讼服务、诉前财产保全、立案等职能。今年1至7月,试点法庭张家湾法庭审查立案1421件,为当事人提供诉讼咨询126次,诉前调解收案1577件;力量下沉,优化解纷队伍建设,为辖区群众开展立案和案件速裁服务,1至7月,张家湾法庭调解员调解成功235件,法官速裁361件案件;服务下倾,优化服务保障功能,通过打造“诉源治理+多元解纷”治理链,服务基层治理、服务乡村振兴,治理链项目获通州区十佳基层社会治理品牌。
“三层级”铺设一站式解纷网络。形成一站通办、设立多元解纷中心;服务到家、铺设村社解纷站点;数字赋能、构筑智慧解纷平台的“三层级”网络。通州法院以镇域为单位,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提供诉非衔接、诉前调解、立案登记等一站式解纷服务。在村居社区设立解纷联络站,构建员额法官包片、调解员包村、解纷联络员包户的治理模式,打造百姓“家门口”的一站式解纷服务。今年1月7日,张家湾法庭已汇集村社联络员130人。数字赋能,构筑智慧解纷平台,创建“一码解纠纷”模式,建设“E解纷平台”,积极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今年3月至7月,群众及村级联络员提交解纷需求97起,村级联络员多元化解70余起。
“三助力”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通州法院通过府院联动,助力法治政府建设;多元共治,助力“接诉即办”工作;服务保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做好矛盾纠纷的预警预判,提出法律风险防控预案,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努力实现“投诉量”“诉讼量”双下降,“解决率”“满意度”双提升,积极推动将司法服务纳入产业功能区公共服务标配清单,强化企业发展中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同步”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重点研讨,服务试点稳妥推进;协调联动,健全纠纷化解机制;妥善审理,关注家庭纠纷化解“三同步”,关注村转居涉及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对拆迁腾退引发的分家析产、继承、离婚等家庭纠纷,参照符合法律规定的乡风村俗,鼓励多劳多得,避免简单化适用导致严重违背村规民约。
下一步,通州法院将以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尽快形成适应新型城镇化需要的人民法庭工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促进首都城乡融合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