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鹏
各式车辆川流不息,塔吊林立人头攒动,盛夏时节的雄安新区更显火热忙碌,这座新城正在华北大地加速拔节生长,也开启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之路。
历经五年耕耘,这座“未来之城”雄姿初显,雄安画卷徐徐铺展。雄安市民服务中心7天完成12万立方米土方开挖,雄安站消耗焊丝7700吨,连起来可绕地球100圈,雄安郊野公园21天完成3.8万平方米道路改造……记者日前获悉,五年来,中建三局率先融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大局,承建14项重点工程,在约200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书写拼搏奋斗的篇章。
市民服务中心集合30多项先进建造技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志,以匠心打造雄安样板,中建集团正在“建”证着“雄安质量”与“雄安速度”的诞生。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卫国表示,中建三局正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精准对接雄安发展需求,在新区建设中勇当先锋。
雄安样板是质量与速度的统一。作为雄安新区开篇之作,由中建三局承建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9.96万平方米,承担着政务服务、规划展示、会议培训及企业办公等主要功能,是雄安新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窗口,集成了海绵城市、被动式建筑、综合管廊、装配式建造等30多项先进建造技术。
中建三局项目团队5000多名建设者升腾起热火朝天的干劲儿,24小时倒班作业,以单体建筑为单位划分工作组,做到8个单体建筑同时铺开共同推进,创造出一系列新“战绩”:5天完成建设现场临建布置,7天完成12万立方米土方开挖,4天完成3100吨基础钢筋的安装,10天完成35500立方米基础混凝土浇筑,25天完成12200吨钢构件安装,1000小时所有钢结构单体全面封顶,112天高质量交付,比同体量工程建设速度快了近3倍。
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项目建立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项目每个装配式构件都“埋上”了芯片或张贴了二维码,通过扫描便可查阅生产、检测、物流、安装等各类信息,实现了建筑材料运输、吊装信息全程可溯源。这里还全面应用了建筑节能、绿色环保、装配式、集成房屋等前沿科技。因此,该项目成为雄安新区诞生的首个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坐落在市民服务中心北侧的雄安商务服务中心,便是雄安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城市功能区。从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广场向北放眼望去,中建三局承建的会展中心有着朱红色的墙体,灰色的飞檐外观,呈现出中式建筑特有的雄浑意境,与雄安新区“以中为主,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风貌要求一脉相承。
“项目以中国色彩、京冀特色、环保材料为基本原则,整体融入曲阳石雕、雄县黑陶、安新芦苇画、易水砚等九大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山水文化将各层空间与设计特点相结合。”项目副经理林安辉介绍。未来,这里将通过承办世界级大规模、高标准的国际会议,聚焦科技成果、评估筛选、转化撮合、保障支撑四项功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示范区,确保疏解对象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
雄安样板也是绿色低碳的路径探索。截至2021年底,雄安累计开工新建建筑面积2360万平方米,全部按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占比约20%。
“我们不仅要为雄安拓展智慧、绿色的幸福空间,也期待为国内外更多城市的建设提供绿色发展思路。”中建三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琦说。
宜居雄安共享幸福烟火
深深牵挂,浓浓情意,如今雄安的发展成效已舒展在人民的“笑脸”上。伴随着中建三局承建的雄安容东片区G2组团安置房开始交付,8000余名回迁居民直接拎包入住。“瓷砖地板、门窗、热水器、吸油烟机、洁具……用的都是好东西。”作为第一批入住的回迁居民,弘德花园的业主崔家朋看着自家新房,笑得合不拢嘴。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42.66万平方米,是雄安新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后率先启动的民生类房建项目。“所有材料都要验收、复试,严格把关合格后才能使用。”该项目二工区质量总监周源介绍,项目在地下室施工阶段时,一个月要进场7000吨钢筋,最多时一天进场钢筋多达27辆车,每车钢筋最多达4000根,质量人员、物资人员会逐根检查,为打造精品工程奠定坚实基础。在精装修阶段,项目部把控精装修每道工序,将样板间的质量控制、材料运用、细节要求贯穿于整个项目始终。
在打造“宜居雄安”的过程中,建设者们还努力构建全新城市生态。譬如在安置房街坊内,住宅围合形成了贯通的开放庭院,营造出惬意闲适的休闲空间;小区内许多楼栋一层为架空层,为群众创造了冬暖夏凉的活动场所,同时为应对城市发展需求,预留了弹性的功能适用空间;乔、灌、藤等多层次结构的复层绿化,让社区整体绿化率不低于30%。
条条大道通雄安,“四纵三横”路成网。除了住得舒心,行得便利也是检验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标准之一。五年来,中建三局积极参与打造交通骨骼系统。伴随着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雄安新区可通过高铁直达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轨道上的京津冀”逐渐成形。
青莲滴露、润泽雄安。从空中俯瞰,整个雄安站犹如莲叶上的露珠。作为“亚洲最大高铁站”,项目站房总建筑面积47.52万平方米,总用钢量约13.1万吨。为提高焊缝质量和效率,中建三局项目团队采用“全自动机器人焊接+人工精焊”模式,钢结构焊缝共计32万条,总长度约800公里,焊丝消耗7700吨,连起来可绕地球100圈。在高铁站内,400根巨型钢梁完成78米的跨越,超过2万平方米的候车大厅内,无需一根立柱支撑,最大限度减少钢材使用量,实现了对空间的极致利用。
城市有温度,居民心中有光亮,未来之城更有活力。在新区人民的感叹声中,农村变成了城市,村民成为了市民,实现诗意栖居,便利交通等梦想成为了现实,大家过上了更美好的生活。
蓝绿交织森林覆盖率超三成
在雄安新区的生态基底中,醉人的绿色是浓墨重彩的存在。统筹推进城市绿化生态系统,打造绿色游憩空间,正是“雄安质量”在生态价值上的体现。
5年来,雄安新区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2%,营造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意趣。在郁郁葱葱中,雄安新区中轴线上的悦容公园北苑三区项目占地18.9公顷,包含环翠园、松风园和公共区三个部分,由国内顶尖园林大师操刀设计。
“将大师的传世之作呈现在世人眼前,是项目的最大亮点,也是施工的最大难点。”中建三局悦容公园北苑三区项目负责人马明军介绍,项目寻访非遗传人现场指导,选用国内顶尖的假山、种植、石艺、地形工匠团队共同打造:松风园的石板瓦全部人工敲边,达到“太行山民居”效果;环翠园峭壁假山,平均40分钟堆一块景石,共耗费景石8560吨;运用雾森系统营造云雾缭绕景致,在平原地区再现太行景观……
横亘在新区北部的雄安郊野公园是雄安“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中的九片大型林地斑块之一,是新区北部的生态“迎客厅”。其中,中建三局承建的东部园区改造提升工程一标段在21天的极限工期内,完成了16346块花岗岩及1200米管道铺设、3.8万平方米道路改造,将项目打造成了雄安新区广场标杆工程。
碧波万顷,芦芽微翠,蜿蜒水系往往与绿色廊道如影随形,“华北明珠”已展现出清新迷人的魅力。从入淀口向西一直到新区边界,一条16.9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映入眼帘。作为新区入淀生态门户,中建三局参建的雄安唐河河谷郊野公园项目构建起一条生态缓冲带,通过对南北两库堤顶路、堤防及堤坡等重要节点景观进行建设,重点部位进行生态修复,达到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的目的。
从2017年的劣Ⅴ类到2021年的全域Ⅲ类,以唐河河谷郊野公园为代表的这套外源、内源治理“组合拳”打下来,白洋淀水质持续改善,“华北明珠”光彩重放。如今,雄安新区的蓝绿空间占比达70%,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秀美画卷已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