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骆倩雯
在副中心的城市大脑智慧管理平台中,气象监测数据从去年12月开始实现了完美融入。这样一来,气象服务实现了3D场景展示,遇上大暴雨等特殊天气时,可以通过该平台直观掌握每个具体点位的实时降雨情况。目前,在市气象局的支持下,通州区共设立了66个自动气象站点,外加5套“SKY”设备,还有一个覆盖通州全境的X波段雷达,打造了一套全方位的气象监测网络。
两年内增设52个自动气象站
通州区气象局副局长温煦介绍,在2018年以前,通州区只有14个自动气象站点,都是标准配置的自动气象站。所谓标准站点,就是只包含温度、湿度、大气压强、风向、风速和降水量六要素的监测站点。
为了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原来的站点数量已经无法达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所以从2018年开始,北京市气象局和通州区先后投入资金,开始加密布设通州区的气象监测网络。
2018年,通州区新建10个自动气象站,全区平均站点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个,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了更好的观测基础,但相较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对气象服务的整体需求,自动气象站分布密度还相差甚远,远远低于中心城区水平。
自动气象站在2019年继续大幅度增加,又陆续新建了42个站点投入使用,至此,通州区自动气象站数量达到66个,“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内的气象站点密度提高至每平方公里13个,城市副中心外的站点密度提高至每平方公里6个,站点密度高于中心城区水平。”温煦说。
另外,北京市气象局还在通州投资建设了X波段偏振雷达、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云雷达、云高仪、超生波自动雪深观测仪、大气成份监测站、辐射站等各一部,两个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两个土壤水分观测站,三个九要素农业气象站,四个GPS水汽站,五个小型智慧自动站(即“SKY”设备)。
“天脸”设备可观天看地
标准自动气象站是主要的监测设备,但为了更精细地观测,通州区还创新设计了5套“智慧灯杆”设备,也叫“SKY”设备,作为辅助性的气象监测设备。
“SKY”设备有何特别之处?温煦告诉记者,相比标准自动气象站的六要素,“SKY”设备可以测到七要素,增加的一项叫做天空识别,“通过摄像头,可以代替人在现场观测到天空状况,比如是晴是阴或是雨,有几成云量等等。”
原来,有一些天空状况光靠六要素的自动气象站是测不出来的,像天空的阴晴状况,浮尘、扬沙等比较直观的,都要靠“SKY”设备去观测识别。温煦说,标准的六要素自动气象站是通过观测各个气象要素来推断天气的变化,再辅助上“SKY”设备,就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比如降水了,是什么相态,雨还是雪或者是雨夹雪,‘SKY’都可以识别分析出来,非常直观。”
温煦表示,标准的自动气象站对环境要求非常高,需要在开阔的区域建立,而“SKY”设备则不同,整个设备就是两个像球体一样的装置,可以直接嫁接在灯杆上,方便又实用,加上成本很低,推广起来也很方便。
另外,在5套“SKY”设备的基础上,通州区还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和通州区国家气象观测站旁加装了两套高配版的“SKY”设备,即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俗称“天脸”)。相较“SKY”,“天脸”不仅能观天,还可以看地,比如有没有露水、结霜、积雪等,都可以一目了然观测到。
气象和水务实现数据共享
去年12月,通州区的气象观测数据正式融入通州区城市大脑智慧管理平台,通州区创新开展气象观测数据与环境监测数据相互融合。
温煦说,接入了“城市大脑”,可以实现3D场景的气象服务展示。比如当汛期遇上大暴雨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平台直观掌握每个具体路段附近的降水量和积水、交通实况,科学调度防汛应急力量。“平台上有多部门资源的融合,通过气象站点的数据,可以实时掌握数据并知晓未来的预报,再通过雪亮工程的视频监控,就可以看到路面的实时画面。”
同时,通州区气象局还和水务局对接,建设了通州区气象水文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已经正常运行两年多,该平台彻底解决了以往降水量观测数据不同的问题。
温煦说,该平台集合了通州区内所有气象站和水文站,通过平台实现双方所有站点每5分钟雨量数据实时共享。也可提供按观测站类型、行政区域、时间段等参数的任意时段雨量组合检索功能,以及常用时段累计雨量统计及等值面生成查询服务,可根据雨量分级标准,统计出现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和大暴雨观测站的个数。
“这个平台的建立实现了行业数据跨部门交换共享的一次突破。”温煦说,这样有利于双方和应急管理有关部门准确了解雨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在城市管理、城市内涝防御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通州区已经建成了丰富的气象要素监测网络,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监测,为筑牢副中心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