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景象。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陶涛 实习记者 陈潇
昨天,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北京市“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城市副中心建设专场上,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通州区委书记曾赞荣,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副中心工程办主任王承军,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发改局局长、市发改委副主任张艳林,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规自局局长、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郑皓分别就“十三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在规划建设发展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重大工程项目、首批市级赋权、产业发展及“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规划成果等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要成就
城市副中心GDP较“十二五”末增加57%
“十三五”时期,不仅是通州区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更是城市副中心扬帆启航的五年,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城市副中心整体发生了深刻变化,持续保持着生机勃发的良好势头。
曾赞荣介绍,作为首都北京“新两翼”的重要一翼,城市副中心全面推动城市副中心控规落实落地,正朝着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的目标高速迈进。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迎客,文化旅游区环球主题公园一期主体工程竣工,城市绿心三大建筑及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入地改造等一批工程开工并全面提速,特色小镇加快建设……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眼下,城市副中心一批重大功能节点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框架正快速有序拉开,和谐宜居之城的独特魅力初步展现。
曾赞荣介绍,今年城市副中心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080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57%。明确科技创新、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主导功能,城市副中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单2019年来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较“十二五”末增加668家,达到1077家。
城市副中心坚持促进新老融合、城乡统筹加快推进,累计实施140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有序推进21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并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规划体系全覆盖,高标准完成360个村人居环境整治。
曾赞荣表示,“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着力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城市品质、基层治理等各方面让广大群众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民生实惠。
城市副中心将着眼于擦亮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清新明亮的生态底色,继续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源治理。以创建大运河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推动北运河通州段与河北段实现通航。高标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一批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和骑行绿道,不断提升居民亲绿体验和出行幸福感。
同时,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引进和本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上同步发力,持续推动首师大附中、友谊医院二期等工程加快建设并投入使用。实施教育强区行动,建设优质均衡的教育、医疗体系。深入实施健康副中心行动,加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同时加大文化体育服务供给力度,组织开展“美丽中国”全国定向越野挑战赛、城市副中心马拉松等一系列体育品牌活动。
推进新一轮“疏整促”专项行动,加快一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综合整治,确保老城双修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新建一批便民商业网点,实施一批小微工程惠民生项目。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坚持党建引领,在齐心协力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上,走在全市前列。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精细化治理升级,让城市副中心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智慧。发挥好12345“指挥棒”作用,向“未诉先办”转变,让居民享受更高的城市生活品质和副中心建设福利福祉。
■重大工程
“十四五”重大项目初步梳理600多项
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中的剧院项目首段正负零顶板按计划浇筑,率先冲出地面;本月,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中2台盾构机“京华号”“运河号”首件分别顺利吊装下井;广渠路东延年底开通,开车6分钟就能从地下隧道穿越通州城区……自今年8月下旬发起“120天大会战”两个多月来,城市副中心各项重大工程建设正大步跑出加速度。
王承军介绍目前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项目推进情况时表示,一大批有着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工程大干快上,现场一片热火朝天。据统计,截至11月底,副中心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9亿元、同比增长12.7%,建安投资490亿元、同比增长2.3%,副中心城市框架正在有序拉开,持续保持生机勃发的良好态势。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实施副中心控规、大力推进城市框架基本成型的重要机遇期。目前副中心“十四五”期间已初步梳理重大项目600多项,将有一大批重点项目陆续竣工交用。
其中重点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加宽(入地)改造工程2024年竣工完成;三大文化建筑、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一期项目、通马路交通枢纽工程等将在2023年竣工;明年还将有文旅区城市次支干路、运河商务区中银集团、三峡集团商业项目及潞城棚户区改造等一批民生保障项目陆续完工。
■赋权落地
重点项目手续办理效率提升一倍
从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审批,到土地一级开发、土地拆迁征收以及土地供应,再到项目建议书审批、投资项目核准,城市副中心在设立党工委、管委会,形成高位统筹、市区联动的副中心体制机制的同时,首批市级赋权30个事项实现下沉并顺利运行,联审联批、审批监管衔接、跟踪评估问效等若干新机制得以建立,初步实现了“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
“首批赋权的30个事项都是城市副中心‘亟需管用’的审批事项,有利于审批从单件事向整件事集成,有力促进了副中心行政效率显著提升。”胡九龙在发布会上表示。
据介绍,截至11月底,城市副中心利用市级赋权完成权力清单事项审批67件次,权力清单外事项审批44件次。工程建设涉及城市绿地树木类事项的42件次审批基本实现全程网上办理,对压减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限具有明显的效果。
市级权限下放聚焦重点区域,赋予政策红利,让城市副中心能够灵活把握项目时序,因地制宜安排发展任务。城市副中心政策吸引力加速释放,一大批高端要素和企业总部相继入驻。
胡九龙表示,接下来城市副中心将抓紧副中心政务服务大厅建设,预计2021年春节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打造“数据共享、信息复用、远程交互”三位一体服务新模式,形成与六里桥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东、西”呼应的政务服务新格局。
未来,城市副中心将进一步强化市级赋权运行过程中的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充分利用市级主管部门统一平台进行审批业务办理,做好事中事后监管。
同时,城市副中心将研究申请新一批市级赋权,扩大赋权范围。
胡九龙表示,将积极争取深化土地管理利用的政策权力。未来,城市副中心将积极探索存量土地盘活利用的有效途径,大力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资源,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因此,我们考虑申请一批对闲置土地妥善处理、企业国有土地综合利用、农用地创新使用等事关副中心土地改革的市级权力。”胡九龙说。
此外,还将争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政策权力,申请一批自主性更强的金融投资政策和对社会资本参与副中心建设项目核准等方面的市级权力。“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将积极争取单独核算政府债券额度,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副中心建设,探索发行基础设施REITs,盘活优质存量资产,利用公募REITs加速片区滚动开发。
在“两区”建设方面,也将积极争取政策权力。“城市将积极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试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放宽跨境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限制。推动资金和数据跨境流动,夯实区域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发展基础。因此,我们考虑申请一批能够打破进出口技术壁垒、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促进境内外投资自由化等加速‘两区’建设发展的市级权力。”胡九龙表示。
■高质量发展
稳中有进 产业培育成效显著
张艳林昨天介绍,今年以来,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新旧动能转换以及疫情的双重影响下,仍实现了有效统筹、扎实落地。
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城市副中心确定了“一个基本成型、二个新跨越、三个显著提升”的发展目标,即:城市框架基本成型、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新跨越、城市品质实现新跨越、城市承载力显著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同时,明确三大“十四五”重点任务:构筑高品质功能承载地、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树立现代化治理新标杆。城市副中心将致力于打造全国率先、北京前列、副中心特色的法治城区,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张艳林介绍,前三季度,城市副中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5.1亿元,同比增长2%,连续两个季度实现正增长,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城市副中心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产业培育初显成效,符合区域发展定位的行业实现稳步增长。
截至目前,华夏银行、首旅集团、北投集团、北京建院和保障房中心等5家市属国企向副中心搬迁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4家企业总部或子公司均已完成注册地变更,北投集团总部及10家分支机构的办公地已迁入城市副中心。
三峡集团下属15家二三级总部实现工商、税收双落地;人力资源产业园通州园签约入驻企业达51家;通州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077家,张家湾设计小镇成功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并实现永久会址落户;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正式开园,累计注册网安类企业31家。
目前,正在围绕“智能环球影城”“科技张家湾设计小镇”“数字城市绿心”“智慧大运河”等十大领域研究布局应用场景项目。
接下来,城市副中心还将深入推进“两区”建设,有序推动一批市属国企向副中心搬迁,加快推进一批产业政策落地出台,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为企业迁入和发展构建更加适宜的营商环境。
“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要保持每年千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建立“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清单、依托工作专班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确保完成投资任务的“三大法宝”。
城市副中心将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全面完成行政办公区二期搬迁,推动中心城区符合功能定位的优质资源向副中心转移。推进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深化“四统一”协同机制,推进M22线(平谷线)、京唐城际等一批轨道交通运行通车,加快推进城际铁路联络线二期建设,率先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推进产业协同分工与联动发展。深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统筹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布局延伸,培育区域性医疗养老服务功能,推进跨区域实现职住平衡。与雄安新区强化两翼联动,推进更大区域协同发展。
同时,加快推动北京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开园,实现“精彩亮相”,着力打造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释放外溢效应,带动全域文化旅游发展。
■规划成果
宋庄与行政办公区间将建慢行系统
“为做实做细副中心控规,我们建立了两级三类规划体系,编制完成12个组团控规深化方案和拓展区规划,并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导则》(规划管理版)试运行,逐步搭建完成了城市副中心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郑皓在发布会上介绍,城市副中心在12个组团和36个家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定470余个细分单元和5800余个地块,建立起“街区-细分单元-地块-建筑”逐级传导的规划管控体系,保障规划落地不变形、不走样。
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已编制完成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张家湾古镇、南大街、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重点功能区规划编制,强化重点功能区和重大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并编制交通、市政、海绵城市、慢行系统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目前,我们正在结合特色小城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个工作台账、一本项目图集、一份责任清单,城市副中心成立起规划设计专班,精准调度388项市区重点工程项目。此外,建立责任规划师团队预审与专家会评审机制,全流程把控建设项目设计品质。“城市副中心充分发挥专家和外脑作用,全面实施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制度,目前城市副中心每个组团、每个特色小城镇都有1名首席责任规划师和一个团队在进行服务。”郑皓说。
生机勃发的城市副中心更需打造充满活力、魅力的公共空间。郑皓介绍,未来,宋庄与行政办公区间将建设慢行系统,骑行距离可由5.2公里缩短到3.5公里,骑行时间由35分钟缩短到15分钟,让城市居民在漫步中感受自然,在骑行中享受生活。另外,借鉴丹麦、荷兰等国际先进经验,城市副中心以梨园站为试点开展了地铁车站及周边区域综合环境整治工作,以人的行为模式和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大数据分析和精细化设计,优化行人步行流线,减少绕行距离,大大提升步行舒适性。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连接M6线、平谷线、M101线三条轨道交通线路和京唐铁路、京哈铁路、城际联络线三条铁路线路,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项目建成后,1小时直达雄安新区,15分钟直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大兴国际机场,预测日均换乘客流将达到47.2万人次。项目地上综合开发139万平方米,将被打造成全国“站城一体化”的典范,引入商业设施后将建成北京东部最大的商业中心。工程项目将于2024年年底完工。
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工程及轨道交通M101、M102、平谷线同步加快组织实施。
M101线:城市副中心轨道交通骨干线路,起点是商务园(保留向西北延伸至东坝的条件)终点是小甘棠(保留向东延伸至潮白新城、大厂的条件),长度23公里,车站16座,其中换乘站9座,未来可实现副中心与东坝/北三县等地区的联通。
M102线:全长29.1公里,23座站点,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内部的重要线路,串联4个城市级中心和7个组团中心的统筹联动。
平谷线:西起CBD区域东大桥站,东至平谷新城,经过朝阳、通州、三河、平谷,线路全长约81.2公里,共设置21座车站。河北段线路全长30公里,设站5座。城市副中心范围内5座车站明年将实现开工。
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全长16公里,入地改造公里隧道总长9.2公里。目前,工程已进入盾构组装施工阶段,2023年12月交付使用。
广渠路东延工程:全长7.6公里,按地面、地下两套系统设置。12月底前,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开通后,市民驾车6分钟即可从地下隧道穿越通州城区。
【文化旅游项目】
北京环球影城项目:首个主题景区“未来水世界”已完工移交,城市大道及技术服务楼、食品加工仓库、数据中心等17个建筑单体已全部完成竣工验收;全球体积最大、重量最沉、所在纬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环球广场标志物已启动,将是游客必到网红打卡地;周边32条市政道路、综合管廊及管线等市政配套项目已完成,明年春季具备开园试运营条件,5月择时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