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人物总第44期 >2020-12-15编印

值守:“火眼金睛”识错投
刊发日期:2020-12-1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侯小静.JPG

侯小静在桶站旁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本报记者 陈冬菊

早晨7:30-9:30,晚上5:30-7:30,每周2到4次,35岁的侯小静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垃圾桶站旁。

“又来这么早?”邓阿姨一出门,就看见侯小静乐呵呵地守在桶站旁。“早上好呀!嚯,今天您这垃圾分得真干净!”娃娃脸的小静帮着邓阿姨推开垃圾箱盖。得到小静的夸奖,阿姨挺得意。

小静每天很忙。她既是永乐店社区青年汇一名活跃的骨干社工,又是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的一名热心志愿者,同时还是新招募志愿者的“老师”。自垃圾分类正式实施以来,她一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垃圾分类,一边和招募的青年志愿者一起参与桶前值守。

虽然每天都要和脏臭的垃圾“打交道”,但她干起活儿一点不含糊,总会帮着大家仔细分拣厨余垃圾。“我还要为咱们青年志愿者做培训,所以自己更得做好示范了。”侯小静说。

“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不仅有年轻人,还有几位退休的阿姨也加入其中。”侯小静介绍。

最初,居民投放厨余垃圾多少会掺杂些其他垃圾。认真负责的侯小静就逐个破袋检查,帮着把其他垃圾挑出去。“大家容易扔错的有餐巾纸、椰子壳、榴莲壳等。这些垃圾虽然都跟吃的有关,但不易生化降解,所以不能算作厨余垃圾,应该是其他垃圾。”侯小静说,经过志愿者的耐心解释介绍,现在居民分错垃圾的情况越来越少,需要志愿者破袋处理的也明显减少。

“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日常产生量最大,是我们守桶的重点。但有害垃圾里面也有‘学问’。” 侯小静越干越有经验,她举例说,“大家都知道电池是有害垃圾,但其实不同电池也是要分类的。充电电池和纽扣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但一般使用的一次性电池已基本实现了无汞化,能投放在‘其他垃圾’里。两者应区别对待。所以看到有扔电池的,我们也会多问一句、多看一眼。”侯小静深有感触地说,桶前值守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帮着志愿者练就了“打眼一看”就能辨识错投的“火眼金睛”。

细心的她还发现,很多老人投放垃圾时都带着孩子,于是他们在小区里设计了互动环节,准备一些小礼物,通过小游戏或者现场“演练”,让居民尤其是小朋友学习、参与垃圾分类。“当有一天我们这些‘守桶人’都‘下岗’了,就说明我们真正做到了全民垃圾分类,我期待着那天。”侯小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