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政
亦庄企业京仪装备打破国际垄断,国内首创高速集成电路制造晶圆倒片机;外国知名杂志评出的2020年度“50家聪明公司”有4成来自中关村;“能源谷”落户未来科学城一年,核心区集聚198家能源研发机构和生态企业;怀柔科学城首个大科学装置进入科研阶段,将揭示通常条件下观察不到的奇异物质特性,探索新规律……
作为北京建设科创中心主平台,“三城一区”正在焕发新动能。“十四五”时期,北京如何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还有哪些高精尖产业和项目落地?政策上有哪些突破?昨天,市经信局局长杨秀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将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加快高精尖产业发展,谋划培育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带动全市整体产业基础提升和产业结构实现优化。
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审议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成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特别是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重要任务,为全市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杨秀玲说。
《建议》中明确提出,北京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全国科创中心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1.6万平方公里的京华大地将迸发出更强劲的科创动能。杨秀玲说,本市下一步将围绕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和产业联盟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关键领域国产化替代甚至领跑。
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将享受“管家式服务”。据悉,本市将围绕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打造良好产业生态;同时,支持培育本土民营企业跨国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和发展;让服务中小企业的政策“公平、普惠、易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近年来,北京大力实施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发展“白菜心”,收获不少。杨秀玲介绍,未来5年,北京将围绕十大高精尖产业29个细分领域,加快高精尖产业发展。目前初步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谋划培育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带动全市整体产业基础提升和产业结构实现优化。
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近2800家,与津冀共建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等一批特色示范园区,一批标志性项目开花结果。记者获悉,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将聚焦产业链关键短板环节实施补链强链,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从“北京疏解—津冀承接”的单向流动转向三地共同做大增量、协同发展。
“市经信局将加强工作统筹,精心设计体现‘公平、普惠、易得’的政策,强化主动服务企业意识,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将‘十四五’的政策规划与企业的期望和规划相结合,转化成为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具体项目,形成全市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工作合力。”杨秀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