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张杰
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通州分公司副总经理,工程师
本报记者 陈冬菊
在张杰的办公室,一大箱子的荣誉证书都被藏了起来,唯独那金灿灿的“荣誉村民”证书,被他放在了书架显眼的位置上。这几年,在参与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棚改项目中,他被近十个村授予了“荣誉村民”称号,这是最让他骄傲的荣誉。
今年38岁的张杰是一名转业军人,曾在部队服役13年。部队练就了他“能打硬仗”的素质。在同事们眼中,张杰是个急性子,不苟言笑,今天的工作从不会拖到明天。他曾因工作三个月没有回家,被大家称为“拼命三郎”。2015年,张杰作为北投集团第一批派驻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者,带领团队出色完成了潞城和东方厂周边棚改项目,涉及25个村两万多人,累计完成投资额800多亿元。
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难度大,对没有征拆经验的张杰而言,这是一个巨大挑战。“当时压力太大了。”张杰苦笑,常常彻夜难眠。
“向书本学、向专家问、向实处干”,张杰用起了“笨功夫”,从政策理论到实践,蚂蚁啃骨头,一点点积累,一步步摸索。“一个月一个这么厚的笔记本。”张杰手指在空中掐出半本字典的厚度,“开会的内容我先全记下来,回来再上网查相关法规和案例。实在不懂,第二天再向专家请教。”就像回到了课堂,张杰每天要“复习”“预习”,提前把重点工作列出提纲。张杰指了指书架上厚厚一摞笔记本,得有20多本,都是他的“宝贝”。
大型棚改项目百姓最关心的是利益公平。“阳光棚改政策就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张杰带领团队,把这把“尺子”,明明白白地写进发给家家户户的“明白书”里。大到安置房面积、宅基地补偿款,小到一头牛、一只鸡,都写在“帮您算算账”里,一条条清晰列出,详细说明。
“大家不理解,是因为对咋拆、赔多少心里没底。‘一把尺子’明明白白亮出来,大家心里就有底了。”不少村民就这样从“要我拆”变成了“我要拆”。
张杰还率领团队创新开发棚改管理系统,设信息录入、数据查询、签约、电子选房等子系统,统一数据格式,既实现棚改全过程信息化,更让百姓看得明白放心。此时的张杰从最初的“小学生”成长为了“行业专家”。
帮大伙儿搬新家,不仅是严谨的数据工作,更是诚心实意的关爱。
征拆中,一位老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老人年过八旬,本该迁进新房安享晚年,却因子女争抢拆迁利益被赶出家门,只能独自住在自家农田里搭建的临时房内。按照补偿政策,老人居住的房子属于非住宅房屋,不能给予安置,只能获得20余万元的搬迁补偿费。开始,老人为此多次到指挥部理论。一次,因天气太热,老人差点中暑。张杰赶紧把老人背进办公室,找来扇子和藿香正气水,给老人解暑降温。将心比心,老人终于说出心里话,一聊就是三个多小时。
“我们专门为她开了一次会,不是商议如何让她签约,而是商议如何帮老人安度晚年。”张杰回忆当时大伙儿想了很多好办法,最终指挥部协调多个单位,帮助老人住进了敬老院。老人非常感动,很快主动来签约。
在张杰的带领下,北投集团分别用3个月和19天时间,在潞城棚改项目A片区和BCD片区实现100%签约。东方厂周边棚改项目仅用9天时间就完成100%签约,再次刷新全市纪录。面对荣誉,张杰说,“军功章”属于每一位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