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糖超市货架上摆放着来自受援地的爱心扶贫大米。记者 党维婷/摄
本报讯(记者 孙云柯)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通州第二分中心自11月初开业以来,通过整合通糖超市、品农果蔬等国有商业企业资源,现已开设实体扶贫店面50余家,销售扶贫产品种类超过1600种,带动内蒙古当地5880户、17640人稳定增收。
走进位于通州新华东街的内蒙古翁牛特旗特色产品营销中心,近千平方米的展厅里,扶贫产品琳琅满目。自11月初挂牌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通州第二分中心后,来自内蒙古翁牛特旗以及西藏的农副产品已经拓展至1600余种,当地的柴鸡蛋、牛羊肉等产品,售价比市场价还要优惠。据分中心负责人李晟勋介绍,包括爱心扶贫大米在内的米面粮油是店里的“爆款”,不少产品甚至卖到脱销。
除在展厅集中展销,分中心还在通州50余家通糖1949超市或品农果蔬店,以设立扶贫专柜或自动售卖机的形式销售来自受援地区的农副产品。轻点自动售卖机屏幕、刷脸付费,不到1分钟,就能购买到扶贫产品。李晟勋告诉记者,第二分中心开业以来,每天销售额接近7万元,扶贫专柜销售额每天约5万元,半月下来,销售额合计达到近200万元。
这些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如何保障?记者从通州区了解到,今年5月,区商业资产运营公司与内蒙古晟起农业牵头成立了翁旗京蒙消费扶贫基地,整合了当地120余家企业和合作社产品,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销售,解决了当地农产品散、乱、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为扶贫产品提供了可靠质量保障。
通州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商业资产运营公司下属通糖公司与内蒙古晟起农业进行对接,为两地消费扶贫和产业扶贫搭起了一座新桥梁,充分利用通糖线下50余家门店销售渠道,并引入北投集团宏远供应链公司资金,发动区邮政的物流体系,建立了完整的京蒙农产品供销体系,既为城市副中心广大居民丰富了菜篮子、米袋子,也带动受援地百姓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分中心已签约订单达9000多万元,带动当地5880户、17640人,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其中2300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又讯(记者 王军志)“我们学校每天配送消耗的米饭大约有900多份,师生反映这种大米口感很好,每次开盖儿都喷香。我们也会持续订购这款草原大米。”在通州区六中,来自草原的扶贫大米受到师生欢迎。
通州区对口帮扶的内蒙古翁牛特旗、奈曼旗和科右中旗三个地区,都盛产大米。以科右中旗为例,该旗扶贫办副主任李春辉介绍,该旗创新选育了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目前,大米产量每年约4万吨,轮植转换基地15万亩,带动了1.5万户农牧民富产增收,辐射帮扶近4万人口,农牧户亩均增收400元—800元。
自开展京蒙精准扶贫以来,通州区在繁华街道开设了“草原厨房通州区专卖店”。来自多地的大米、有机杂粮等草原特色农副产品进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记者在商资公司扶贫商品周转库看到,翁牛特旗生产的龙乡玉晶大米、奈曼旗的长粒大米、科右中旗的二龙屯大米等产品,整齐码放在库房中。六七名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印出库单。“这些单子都是给咱们区各个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食堂供应的。目前,一个月大米销售量基本在4000袋左右。”商资公司相关负责人李稳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扶贫商品在通州已全面实现“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李稳介绍,目前仅内蒙古三旗的大米销售额一年就达800余万元。建立双创中心后,每个月供应单位超过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