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田兆玉)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通州区梨园镇围绕一个垃圾分类宣教中心,通过精彩纷呈的活动,激发学生、老师两个角色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从而影响校园、家庭和社区三个场景里更多人支持、参与垃圾分类,形成了垃圾分类家校社联动“1+2+3”模式。
在运河中学西校区,一场由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分类知识竞赛中,学生答题你追我赶,家长同样不甘示弱,争相晒出垃圾分类学习成绩单。在模拟实物分拣环节,遇到“陌生”的垃圾,家长和学生还会共同商量如何分类。家长李超说:“垃圾分类关系每个家庭,需要人人参与,孩子在这方面特别认真,在家里分类垃圾时我们会互相提问,有时候儿子还会抽查我的分类知识,全家人一起学习一块分类,无形中也促进了亲子关系。”
自今年9月以来,梨园镇域内多所学校纷纷开展垃圾分类相关活动,有的通过老师值守垃圾桶,带动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有的请来环保志愿者,为学生们讲授垃圾分类知识和意义;还有的直接让北京市“最美家庭”走进校园,以亲身经验分享参与垃圾分类的感受。
此外,学校还陆续走进镇宣教中心,并将这里定为垃圾分类知识“校外培训基地”。
自梨园镇宣教中心启动以来,一直承担着静态展示、互动体验、游戏娱乐和宣教培训等功能,以科普宣讲的方式助推垃圾分类更上新台阶。机器人“讲解员”可以为参观人员介绍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并与参观者进行对话和知识科普。不仅如此,在直播互动区,还可以通过远程授课的形式,融合互动电子屏和分类标靶等互动游戏,让垃圾分类寓教于乐。
从学生到家庭,再到社会大众,梨园镇将宣传的触角逐步延伸,从而形成了“1+2+3”的垃圾分类模式,倡导人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环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