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援建的葡萄大棚帮助奈曼旗义隆永镇村民实现增收。记者 常鸣/摄
翁牛特旗晟起农业车间的爱心扶贫大米将到达通州市民的餐桌。
在科右中旗职业中学民族手工艺扶贫车间,学生们在学习皮雕工艺。
本报记者 陈施君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在甘肃省举办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行动培训班,通州区代表北京市在会上发言,介绍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扶贫模式。三年来,通州区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带动内蒙古翁牛特旗、奈曼旗、科右中旗约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产业:推进“三个一批”
围绕首都和城市副中心特点及资源禀赋,按照“非首都功能疏解一批、龙头企业投资合作一批、扶持壮大一批合作社”的工作思路,通州区与各受援地深入开展产业合作。2020年引导北京5家企业投资2.1亿元,在内蒙古三旗实施了杨家营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尔沁肉羊扶贫车间、鸿安现代肉牛交易中心等16个产业项目,带动三旗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优势主导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在科右中旗,通州区帮助当地引进湘蒙蔬菜种植企业,投入京蒙资金1000万元,流转土地1万亩开发种植,直接带动了328人就业;在翁牛特旗,扶持壮大了20余家带贫效果好、有发展潜力的合作社,如明阳农业合作社的荞麦产业项目,通州区不仅投入资金,还帮助联系农科院专家助力研发,在环球主题公园、宋庄艺术小镇推介其产品,争取知名艺术家授权,在提升产品附加值上发力。目前已带动1400多户贫困户在荞麦全产业链中增收。
今年面对突发疫情,区级财政资金投入增长57.8%,做到力度只增不减,不落一户一人。
就业:精准劳务协作 分类施策
应对今年疫情对贫困人口就业的冲击,通州区加大投入力度,与受援地一起精准分类施策。在弱劳动能力贫困户就业方面,出资为无法外出、缺少技能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设立护林员、环卫保洁员、巡路员等公益性岗位。聚焦贫困残疾人,援建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帮助残疾人增收。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强技能培训。对于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积极帮助他们找工作。今年通州区率先启动11个援建扶贫车间的复产复工,通过扶贫车间吸纳、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等方式,帮助4933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为让外出就业的贫困户有保障,通州区设立了来京就业服务站,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推介、法律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对有创业意愿但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提供“创业担保基金”,帮助他们当起“小老板”;疫情期间,投入资金为贫困就业人员提供稳岗补贴,激发他们就业动力。
消费扶贫:实施“双链驱动”
消费扶贫是带动贫困户增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州区结合受援地实际,研究消费扶贫可持续机制,聚焦扶贫产品的供给链和销售链,打造完整的消费扶贫机制。一是构建“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供给链。通过整合受援地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建立了京蒙消费扶贫基地,解决当地农产品散、乱、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由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通州分中心和各地合作社联手合作,通过高价订单收购、合作社就业分红、直接参与经营等方式,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二是打造“政府支持+品牌建设+渠道畅通”的销售链。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为消费扶贫运营平台提供支持,例如,为解决平台主体和合作社资金流紧缺问题,引入北投集团宏远供应链公司做好资金保障;加强品牌推介,通过广泛宣传、直播带货,着力提升农副产品知名度;在开展“七进”活动的基础上,率先在通州设立内蒙古三旗农副产品展示店,在万达广场等大型商超设立扶贫专柜,在农贸市场设立扶贫专区,结合社区养老驿站开办消费扶贫社区运营中心,依托八里桥大型农贸市场开启消费扶贫大宗交易等,不完全统计,今年通州区已采购、销售内蒙古三旗特色农产品1.2亿余元。
教育医疗:全面推进智志双扶
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是北京的特色,通州区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承接北京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优势,组织区内三大教育联盟的44所学校、58所医院与受援地59所学校、77家医疗机构结对共建,选派近百名专业技术人才赴受援地挂职、送教送医等。今年以来,累计为受援地区培训教师人才1319人次;疫情期间组织256名骨干教师,录制了各学段2400余节网络课程,免费向内蒙古三旗开放,点击学习量超过10万余次;援派医生累计接诊患者1万余人次,涌现出了眼科医生张大卫、妇产科医生马红梅、“小李飞刀”李加明等一系列感人的帮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