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8期 >2020-10-28编印

7条地铁104座车站年底配置AED
2022年底实现所有地铁车站AED设备全覆盖
刊发日期:2020-10-2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孙宏阳

全市地铁站都将陆续配齐“救命神器”。昨日起,本市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以下简称“AED”)工作,今年底7条地铁104座车站将率先完成配置。2022年底,本市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实现AED设备全覆盖,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

1号线已有22座车站完成安装

昨天上午,记者在西单地铁站看到,1号线、4号线西单站已完成AED配置。1号线AED设备位于站厅层靠近B出口附近,设备放置在一个橘黄色竖柜内。4号线AED设备位于站台层,除了醒目的AED标识,还在灰色柜子外标明了“自动体外除颤仪”。

目前,北京地铁1号线22座车站站厅层已经全部完成安装,预计年底前,实现1号线、2号线、13号线所有车站的AED配置全覆盖。京港地铁5座大客流车站已经配置AED,包括4号线北京南站、西单站、角门西站,大兴线西红门站、新宫站,京港地铁将于年底前完成4号线及大兴线共计35座车站AED的配置工作。

记者从市交通委和市卫健委获悉,地铁站AED配置分三阶段实施,配置标准为每站1台。2020年底前,完成地铁1号线、2号线、13号线、4号线、大兴线、大兴机场线、燕房线等7条线路104座车站的AED配置工作;2021年底前,完成地铁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首都机场线、八通线、14号线、16号线等10条线路229座车站的AED配置,实现设备覆盖率达84%;2022年底,本市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实现AED设备全覆盖。期间,新开通线路将同步配置AED设备。

每班组至少2人

具备AED急救资质

配置“救命神器”的同时,将同步开展AED专业技能培训、应急急救宣传等工作,2022年底前,实现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

2020年6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推动本市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长途客运站等公共场所按标准配置AED等急救设施设备。

目前,全路网共有1700余人取得AED急救证书,配置AED的车站每个班组至少2人具备AED急救资质,并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紧急处理。下一步,将在现有培训人员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培训取证人员力量,重点强化心肺复苏及AED实操技能。

为保证乘客应急救助处置规范,目前,各地铁运营企业均制定了乘客意外事件处理管理办法及应急处置预案,对现场急救、陪同就医、事件调查及理赔处理等工作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时,各地铁车站在售票室或综控室配备有1套以上用于应急救助的急救箱,内含20余种急救物资,为广大乘客做好医疗救助服务。

除了增配设备,这些AED设备将会纳入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与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体系的联通,急救调度中心可全面掌握全市所有AED设备的定位及状态,下一步将汇总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公园等公共场所所有AED设备的联网信息,形成全市范围内的AED地图。

自愿紧急救助造成损害可免责

“救命神器”谁都可以使用吗?北京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介绍,理论上谁都可以使用AED,没有资质的门槛,但由经过培训者实施抢救效率更高。他现场演示时介绍,AED设备操作步骤主要有4个要点,包括开机、正确贴好电极片、设备自动分析以及充电放电完成急救,使用者只要打开设备盖就会自动开机,随后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放电过程中,周围的人不要用裸露的手触摸患者皮肤。

记者了解到,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及时、正确地使用AED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救助,将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如有乘客倒地,发现没有意识时即应取来AED;当继续判断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时,就应打开AED进行急救应用。使用者无需具备专业背景,只要具备急救知识和AED操作技能,即可第一时间参与抢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通过法律保障免除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责任,让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实施紧急救助行为时无后顾之忧。

为让更多的市民掌握急救的基本技能,市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强社会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进一步细化完善法律法规,努力营造“人人会急救,人人敢出手”的社会急救氛围。

     名词解释:何为AED?

AED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其最大特点是使用者无需具备专业背景,在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后,操作者即可使用该“救命神器”。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生心脏骤停危及生命事件时,在“黄金4分钟”内,正确使用AED和实施心肺复苏,能极大地提高院前急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