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各相关部门在服务方面不断做加法,手续办理上做减法。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任珊 陈施君
手续比以前简化多了。”通州区中驭(北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己申请生产线技改,仅用一小时就办妥了环评登记表备案回执。“要是在以前,得现场提交入园证明、房产证明等至少6份材料呢。”
2016年以来,本市全面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企业、社团、银行等各类证明,5年时间,取消了311项证明。
“某人是某人证明”“某人被狗咬证明”……“奇葩证明”曾一度困扰市民。为了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证明”,市政府审改办首先明确了哪些是“真证明”,哪些是披着合法外衣的“伪证明”。
“凡是企业和群众在申请办理生产生活事务中,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企业等机构要求申请人提供的、需要临时到第三方机构开具的各类文书和盖章环节,均属于需要清理的证明。”市政府审改办相关负责人解释,凡是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国家行政机关文件中没有规定申请人在申请办理某项事务中需要提交由哪一级开具的证明,均为无依据的证明,应予以清理。
证明用不用开,根源在于政府“不再要”。基层证明几乎遍及一个人从生至死,包括户籍身份、婚姻家庭、住房服务、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而要求基层开证明的单位涉及市区两级政府部门,以及法院、群团和银行、保险、民航、铁路等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于是,清理证明从行政机关等办事机构“不准要”的角度入手,谁设定、谁清理。
被收养人投靠养父母入户需共同生活证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京中高职考试要找街道或乡政府开资格审核单;老年人申请补办结婚登记时,需提交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开具的夫妻关系证明;申请减免有线电视收视费,需提交由居住地物业或居委会开具的未居住证明等……改革后,类似的证明相关单位不再要求当事人提供,当事人也就不用再找基层开了。
减证后,社区减负成效尤为明显。“现在我们一个月开不了几个证明了。以前,几乎每天都有居民来找街道、居委会开五花八门的证明。”一位街道办主任告诉记者。数据显示,5年来,由基层居(村)委会开具的证明已从原来的74项减少至3项,累计取消71项,精简比例为96%。
清理证明工作基本每年启动一批。2016年第一批清理74项,2017年取消77项,2018年清理53项,2019年两批分别取消49项、24项,五批“减证便民”事项达到277项,精减比例达84%。至此,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和水、电、气、有线电视等公共服务企业设定的证明全部取消。今年以来,本市再度取消34项证明,其中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要求开具的15项证明,以及银行设定的证明19项。
当然,清理证明不是简单的“一取了之”,本市从转变政府职能、方便群众办事的角度,针对每一项取消的证明都明确了替代方式,比如改为告知承诺的方式替代办理,发挥个人诚信作用;政府部门内部调查核实情况或信息共享的方式替代办理。“就是从‘老百姓跑腿办’变‘信息跑路’或是‘部门协同’,从而提高办事准备效率。”
为了巩固“减证便民”成果,本市严格实施目录管理,确保证明事项只减不增。如今,市民可在政府网站、政务服务大厅等快速查询到本市取消证明目录、保留证明目录和村居日常开具证明目录。下一步,本市还将清理规范企业上市过程中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