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冬菊
人物档案
姓名:王坤明
年龄:91岁
入朝时间:1952年
暮色笼罩,30多车皮的军需物资前脚刚刚卸进山洞,美军的轰炸机后脚就跟来了。在附近上空不断盘旋,明晃晃的探照灯将四处都照得如白昼一般。侦察了几圈,却找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需物资藏在哪里。美军气急败坏地投下了炸弹“随便炸了一下”,无功而返。其中一颗炸弹就在王坤明藏身处不远爆炸,弄了他一身土。
今年91岁的王坤明一身戎装,佩戴着一枚枚军功章,精神矍铄。虽然拄着拐杖,步履有些蹒跚,但老人身姿依然挺拔,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他,脸上看起来反而多了一分平和。这位有着35年军龄的老兵,回忆起自己参加抗美援朝时的情景,首先和记者讲起的就是第一次执行押运军需物资的故事。
“为了和美军情报抢时间,我们要在他们发现之前把物资运送到并且藏好,虽然挺惊险,但我也算是顺利完成了第一次任务。”年纪大了,许多事情老人已记不太清,但在朝鲜战场上那些出生入死的经历永远烙印在了心里。
1947年,王坤明参军,曾参加过解放战争。1950年部队整编为第十兵团32军96师287团。1952年,赴朝鲜战场后,王坤明所在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抢修铁路,保障运输。
当时,除了军用装备,中国人民志愿军所需的被褥、衣物甚至食物都需要从国内运送到朝鲜。后方供给决不能出现问题。因此保障铁路线的安全通畅至关重要。而美军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便对从中国入朝的铁路、朝鲜境内铁路展开不间断地轰炸。
“炸弹袭地后,不光铁轨被炸断,还会留下大坑,我们就要先把坑填上,然后再重新接上铁轨。当时时间紧,也不要求修得多好,只要能保障火车安全通过就行,一般两三个小时我们就要抢修完。炸完修,修完炸,炸完再修,就是不能让铁路线断掉。”王坤明已经记不清在什么地方修过哪条铁路,因为“太多了”。哪里有任务他们就会随时被调遣到哪里。
战火纷飞中,他们一心只想着“修好铁路线”,其他的无暇顾及。“我们连休息的时候都是守着铁路线,在离铁路不远的地方倒地就睡。没有房子、没有床,就在荒郊野外,这都是家常便饭。”王老语气如常。
王坤明虽然不是在战斗一线,但炮弹的爆炸声从没有在他的耳边停止过,激烈的战争中,他也几度遇险。
除了跟敌人抢时间修铁路,他们还要兼任“拆弹部队”——排爆。抢修任务中,他们经常要将在铁路沿线随时发现的定时炸弹推到远离铁路的地方。当时,敌机经常会在铁路沿线投放大量炸弹和定时炸弹。
“哪有什么工具,就是用手推,一般要推到10米以外的地方。”而定时炸弹什么时候会爆炸,谁也不清楚。王坤明和战友也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危险,但无人退缩,反而遇到这种险情,大家还会抢着上。保障“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是大家心中唯一的信念。
“比起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我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有的战友头一天还和我说话,第二天就牺牲了。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王老的抗美援朝记忆里,还有枪林弹雨中的温暖故事。
刚入朝时,他和战友都是住在当地朝鲜百姓家中,被当地百姓称为“最可爱的人”。当时,老乡们专门给他们写了一首民歌。歌词大意为:“志愿军为我们拼死打敌人,我们要为你们洗衣裳,我们之间感情深……”虽然不懂朝鲜语,但因为常听,至今,王坤明仍能哼唱这首小曲。
如今,王老仍保持着当兵时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新闻。子女们有时跟老人开玩笑:“您是不是觉得自己还年轻,要保家卫国呀?”王老总是回答他们:“没有国,哪有家,保家卫国就是我一辈子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