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人物总第5期 >2020-10-23编印

奇袭白虎团
刊发日期:2020-10-2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丽

杨文来.jpg

人物档案

姓名:杨永来

年龄:88岁

入朝时间:1951年

“上级布下天罗网,数万敌兵一袋装……出敌不意从天降,定教它白虎团马翻人仰……”在通州永顺镇一栋老式楼房的五楼,88岁的杨永来跟着电视里正在播放的京剧《奇袭白虎团》,唱得有板有眼。这是他最爱的一出戏,因为他就是“奇袭白虎团”的68军的一员。

“我们是部队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杨永来出生在河北省安新县,16岁参军入伍。在部队里,他干过通讯员、测绘员、报务员、电台台长等多个职务。1951年6月,19岁的杨永来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担任解放军第68军202师通信科的报务员。

“那是1951年6月,我们背着电台和师机关一起入朝打前站,当时鸭绿江大桥已经被美军炸毁,又赶上雨季,根本找不到路,大部队走了18天才走到了朝鲜。”近70年过去了,杨永来依然记忆犹新。

当时,解放军第68军准备打第6次战役,杨永来的战场就是在坑道里收发电报。

一个电子管的老式电台36斤重,发电马达也得30多斤,还有放置马达的架子10多斤,那会儿,杨永来和战友要抬一部电台上战场,光设备就有百八十斤。“三个报务员三班倒,6个摇机员负责发电,24小时不间断收发电报,眼睛都不能眨,随时盯住了机器。”说起在战火纷飞中紧张忙碌的场景,杨老历历在目。“那时候远距离的通讯就靠发电报,我们就是部队作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眼瞅着炮弹从头顶飞下来”

入朝作战,杨永来早就做好了一切准备,“当兵没有怂蛋!哪一个都不怕流血牺牲!”老爷子说。当时他总是抢着背机器行军,从电台下来,转身就去帮着运送炮弹……在一次次执行任务中,他冒着枪林弹雨,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杨永来回忆,一天早上,战友拉他去晨练,回来的路上,总是闲不住的他又捡了一大根干树枝准备送到炊事班烧火。没想到走着走着,一组敌机发现他们,转头就冲了过来,先是一阵机枪狂扫,然后抛下了两枚炮弹。

“我都已经看到那个炮弹,大概一大块砖头那么大,朝着我的脑袋就下来了!”杨永来比划着他抬头看到的炮弹样子。事后才知道那个炮弹有一人多高。幸亏同行的战友反应迅速,大喊卧倒,然后爬起来立即跑进附近的一个防空洞。

“敌机飞走后,我们赶紧回到宿舍,刚才还睡觉的地方现在已经被炸成了大坑。”说起惊心动魄的战场经历,杨永来情绪平静。“因为遇到的危险太多了。”

大快人心事 奇袭白虎团

杨老几乎从不跟家人提起战场的惊险。他更爱说的是那些大快人心事。

“我们68军最露脸的事儿就是奇袭白虎团!奇袭白虎团仅用了13分钟,活捉敌人19人,打死敌军97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这段故事还被改编成京剧样板戏广为流传,故事里缴获该团团旗的战士就是我的战友包月禄……”杨永来讲得绘声绘色。

抗美援朝时期,奇袭白虎团是志愿军在金城全线发起的夏季反击战役中的一次著名战斗。

“当时,为了彻底消灭白虎团,包月禄所在的班被选为特别行动小组——对白虎团进行化装突袭。他们十几个队员全部身穿韩军军服,每个队员配备了手枪、冲锋枪、手雷和燃烧手榴弹。那是1953年7月13日的深夜,在我军炮火掩护下,特别行动小组深夜出发,他们钻密林,穿山沟,一声不响地向白虎团团部所在地二青洞扑去……包月禄当时年纪最小,胆量却不小。到了团部,他冲进一间大房子,见台子上面有一面印有虎头的布,当即取下往腰上一缠,继续战斗。后来,这块布被证实为白虎团团旗,如今还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包月禄后来调到我们团,这是他亲口跟我们说的。”杨永来骄傲地说。

战场上,杨永来一次次出色地保证了通讯工作的速度和质量,被部队两次授予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