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丽
人物档案
姓名:董文启
年龄:93岁
入朝时间:1951年
烽火连天日,家书抵万金。但70年前,董文启在踏上战场前,却给妻子赵宏秀连发三封家书,劝妻改嫁。
提起三封信,要强了一辈子的赵奶奶哭了。“埋怨吗?”“不是,是心疼。”
“不要等我,尽快改嫁”
两位90多岁的老人,相濡以沫了一辈子,每天惦记着的都是彼此。“爸,您想吃什么?”“听你妈的。”“你妈爱吃水果,多买点。”“买什么水果?”“听你妈的。”“妈,买什么?”“给你爸买点干果。”
在家人看来,老两口天天在家“撒糖”,“听你妈的”是董老爷子的口头禅。
但时间回到70年前那个烽火战场,年轻的董文启却“狠心”让妻子“不要等我,尽快改嫁”。
“我们是从浙江省海盐县坐闷罐车直接到了鸭绿江边,全连271人到那儿等着统一发棉衣棉帽和苏联的武器装备,然后过江入朝……”当年的记忆依然清晰,今年93岁的董文启对很多战场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唯有那三封与妻书,每每问起,他总推说“记不清了”。
1946年,19岁的董文启成亲后不久就入伍了。妻子赵宏秀18岁,就住在附近村子,是一个清秀朴实的姑娘。
1951年,董文启入朝,参与抗美援朝战斗。
那时候,每个人出国前都给家里写一封信嘱咐嘱咐。董文启给妻子的家书言简意赅,大意是战争中生死难料,赴朝更是凶险,劝妻子尽快改嫁。
“当时我们都很清楚,战场上九死一生,也不知道会去多久。她是个好姑娘,还那么年轻,我不能也不想拖累她。”董文启怕妻子不听他的话,走之前又连写了两封信,都是劝妻子改嫁
“你的脸上在冒水!”
三封信发出去了,没有了后顾之忧,董文启在战场上十分拼命。
往事历历在目。那是1953年的夏天,时任208团1营2连排长的董文启在一次次的夏季反击战中,带着全排屡次打退进攻的敌人。
“5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第九兵团发起第一次进攻。5月27日起,第二十、第十九及第九兵团先后发起第二次进攻。7月13日,又发起第三次进攻,这次主要实施的是金城战役,重创了南朝鲜军4个师。夏季反击战历时两个半月,志愿军进行了139次战斗,毙伤俘敌军12.3万余人。”董文启清楚地记得当年发起反击的每一个日子。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编号为275的战斗。他们连遇敌人极为坚固的防御工事。三天三夜,干粮都吃光了,他们就饿着肚子继续打。经过无数次的全力进攻拼杀,最终取得了胜利。
回到驻地,喝水的时候,旁边的战友惊奇地看着他,“你的脸上在冒水!”
原来,他的右脸颊被弹片打透了。战场上打红了眼的董文启满脸血渍,也没感觉到太疼,直到此时才发现脸上被弹片击穿打了个洞,连牙都被打掉了……
受伤对于董文启而言,如同家常便饭。受伤最重的一次是大腿被子弹穿透,腿筋伤了近五分之四。但他拒绝回国治疗,能站起来之后又回到战场继续战斗,一直坚持到抗美援朝取得最终胜利。
1953年,董文启回国了,因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被派往学校学习深造。
1954年,在重庆,他和妻子终于见面。
“等不到就继续等。”
八年生死两茫茫。除了那三封家书,赵宏秀八年来再没有丈夫的一点音讯。可是,她一直在等。
“信我看到了,我不怨他,我知道他是为我好。”从18岁到26岁,最美丽的年华。赵宏秀没有动过一点别的心思,就固执地守在老家那个小山村。一边种庄稼,一边和叔伯妯娌们一起尽心尽力地伺候公婆,等他回来。
“等不到就继续等。等到了,我们好好过日子。”92岁的赵宏秀回忆往事,淡淡地说。
终于团聚的二人,从此再没分开。
1956年,董文启从重庆调到怀柔工作,两年后,随着工作调到通州,夫妻俩又搬到了通州安家。
一晃60多年过去了,董文启夫妇都已经到了鲐背之年,所幸老两口的身体都还挺硬朗。他们的一子三女也都定居通州,一大家子十九口人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街坊邻里常在院儿里看到老两口的身影,总是相依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