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要闻总第5274期 >2020-09-24编印

我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见雏形
“文化之花”处处绽放 百姓乐享“文化大餐”
刊发日期:2020-09-2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陈冬菊)按照目标,到2035年,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总体建成。届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高度完备,公共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公共文化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引领和文化民生和谐互促,市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重要标志和支撑力量。

       9月23日,记者从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视察我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座谈会上获悉,自2017年我区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以来,狠抓顶层设计、制度建设、阵地建设和文化供给,目前,我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见雏形,创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以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宗旨,目前我区公共文化设施已实现全覆盖,百姓文化活动场地有所拓宽,通州文化中心已成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率先推出“移动图书馆”和“电子图书”借阅服务,推进了35个智能图书馆建设。各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和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保证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

       文化产品层出不穷,百姓不出家门就能共享文化大餐。通过统筹组织、社会购买、交流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为群众提供阅读讲座、文艺演出、电影观赏、培训辅导、展览展示、学习交流等方面的文化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3万场。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效能不断提升,百姓享受文化服务更加便捷。建设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上咨询、在线点播、在线培训、报名参与和评价反馈等五大功能。加强资源整合,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造“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标准化、均等化、精准化,让群众零距离共享文化资源。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率先实施,百姓享受文化服务更加精准。紧抓文化改革创新,引进高端文化,提升文化品牌承载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举办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用阅读串连大运河沿岸18座城市,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接下来,我区将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保障机制建设,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承载能力、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能力,在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进程中,力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再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