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最后对接阶段的张家湾再生水厂配套管网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王海燕
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张家湾再生水厂配套管网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项工程的设计图纸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为此,施工管线比原计划延长了3公里,工程投资追加了7000万元!
这两次重大调整全部围绕运河遗址展开。“一个是古桥,一个是古城。”通州区水务局水务工程事务中心项目负责人郭子彪介绍。为保护运河遗址周全,张家湾再生水厂配套管网工程对管道路线、施工流程等均进行了调整,并配合文物部门对新发现的古桥进行了周密的原址保护。
不止是这座古桥,正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近年来陆续发现了汉代路县故城遗址、瓮城遗址等文物古迹。坚持“工程为文物让路”,施工中发现的文物古迹均在原址获得妥善保护。
施工半截,明代古桥“浮出水面”
张家湾再生水厂配套管网工程于2016年9月启动施工。工程计划沿张采路、垂柳路、萧太后河、凉水河北侧路新建污水管线11公里,新建再生水管线12公里。作为张家湾再生水厂的配套工程,该管网工程竣工后可解决副中心东南部的污水排放问题。
原本平稳推进的施工被一次偶然的发现打破。2017年8月份,工程第三标段在凉水河左堤岸对污水管线8号、9号、10号竖井进行开挖的过程中,均发现了人工加工的灰白色条石砖,有的砖面上还刻着花纹。“我们当时判断,有可能是文物,立刻就停了工,并把情况上报给了文物部门。”郭子彪说。
北京水利工程设计总院和北京市文物局专家到现场勘察,根据砖面上的文字确认这是明朝时期文物,研究及保存价值较高,需要原址保护。通州区水务局水务工程事务中心、北京市文物局立即要求停止以上段落管线施工,另择线路走向;同时将该区域定为文物保护区域。
地下到底埋藏着一个什么样的文物?按照文物部门要求,施工队在文物保护区周围打上钢板防护桩,进行了保护性挖掘。挖掘工作从2017年10月一直持续到2018年7月。藏在地下3米至7米处的一座明代古桥,在就地挖掘中逐渐呈现出来。
就地考古,管线绕开文保区
从探测挖掘情况来看,古桥的建设年代非常确定。“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挖出来的石头上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参与考古的工作人员介绍。
石桥的桥面部分已经不复存在,拱券以下保存较为完整。残留部分为抱鼓石、望柱、栏板等石构件。石桥金门(桥洞)东西宽6.1米,南北长7.5米,高3米。东侧金刚墙(桥墩)残宽2.4米—3.3米。西侧金刚墙残宽1.1米—1.7米。遗址范围东西宽约16米,南北宽约13米。
据文物部门考证,这座古桥与张家湾通运桥不远,监造者为同一人,均为大运河水系上的重要桥梁,为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北京段重要的水利工程遗迹,对推进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千年漕运古镇张家湾,从此又多了一处运河文化遗址。保护文物责无旁贷,张家湾再生水厂配套管网工程的设计方,立刻根据划定的文物保护区,对地下排污管线的走向进行了调整。“将原计划的线路向北偏移,完全绕开古桥的保护区域。”
这次调整让原计划铺设11公里的污水管线延长了1公里左右,虽然听起来增加的线路不是很长,但工程改线加上古桥遗址的探测挖掘、就地保护,投入资金却相当可观,工程进度也因此一再拖延。“我们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工程进度再赶,也要把文物先安置好。”郭子彪表示。
古桥遗址挖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对每一块散落的条石砖都进行了标号,确认它在桥体中的具体位置。在考古挖掘结束后,该遗址进行了覆土掩埋。将来时机成熟后,文物部门将对该处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
两改图纸,工程为文物让路
工程涉及的另一处重要运河遗址是张家湾古城。和施工中偶然发现的明代万历年间古桥不一样,张家湾古城早就存在于公众视线中。但是张家湾再生水厂配套管网工程在进行设计时,张家湾古城还只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运河文化带重视程度提高,该处遗址连同通运桥,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的不同,直接涉及施工项目和遗址的距离远近。“之前按照市级文物保护标准划定的施工范围就不可行了,必须对管线的位置进行调整。”这次调整,原计划埋设的再生水管线线路向北移动了约80米,管线长度增加了约2公里。由于涉及张家湾古城的整体保护,该绕行方案一直到今年7月份才获得批复。
为避让两处文物古迹,张家湾再生水厂配套管网工程累计延长管线3公里,追加项目投资7000万元。
为追赶进度,该工程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待工程验收竣工后,该管网系统将承担环球主题公园全部污水处理以及70%的再生水输送供给任务。未来环球主题公园的景观水系补水,将绝大部分由张家湾再生水厂配套管网系统输出。该工程将在年内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