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河湾小区十字路口,斑马线上的彩色地灯提醒行人、司机安全通行。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会发光说话的人行斑马线,提醒行人安全通行;红绿灯根据车流量进行配时,车主遇上“绿波带”能连过4个信号灯;行人、车辆闯红灯过街即自动抓拍,路口像多了个智能“交警”……这两年,副中心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智能交通系统启用,行驶车辆平均车速提高15.6%,新华大街、通胡大街等7条城市主干路平均通行时间缩短32.5%。
凑够一波人就走——“中国式过马路”一直以来备受诟病,也成了城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作为精细化治理的一个尝试,我区借助科技设施的力量,给行人闯红灯这个难题带来了新的转机。
京津公路贵友大厦十字路口,一块大屏幕显示着斑马线上的来往行人。摄像探头正对着人行横道,一名低着头玩手机的小伙子未注意到红灯亮起,刚迈过马路牙子,红绿灯杆上方的喇叭立刻传出了“您已闯红灯,请退回停止线内”的语音提醒。上方大屏幕上,正实时播放“闯灯者”的违法行为。小伙赶紧退回到等待区。“不让闯红灯也是为了我们的安全着想,多等一会儿也没啥。”小伙子挠挠脑袋不好意思地说。
在运河湾小区十字路口,这里的斑马线上布设了一条彩色地灯,绿灯时,地灯会随即闪烁,同时伴有广播提示“现在是绿灯,请尽快通过”;而红灯亮起时,如果有人脚踩斑马线上,广播会立即大声提示“您已闯红灯,请退回!”
近日晚上8点半,天虽黑,但斑马线上的彩灯格外醒目。记者在路口观察的一个多小时内,来往行人均遵守交通规则,没有闯红灯行为,双向道路行驶的车辆也在路口前有明显减速。“我家也有车,晚上天黑,视线差,别说斑马线了,就算是普通的白色标线,离得远点有时都看不清楚。”正在等灯的居民韩先生说,自从有了地灯,周边邻居们无论是开车的人,还是步行出门需要过马路的行人,都赞不绝口。路旁交通协管员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智慧斑马线城区有10多处,不但能提示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红灯停、绿灯行,同时也能提醒司机注意避让行人。
除了智慧斑马线,道路中央的交通信号灯也更加智能化,不仅可以感应车辆的变化,自适应调节交通信号灯配时,计算出最佳放行时间,还可以根据大数据预测出每一次节假日的车流及走向,从而提前做出相应的部署,防止交通拥堵。
在赵登禹大街一个路口,记者看到这里的交通信号灯会随着车流量进行变化,无车辆通行时,绿灯时间会变短,当有车辆在路口等待时,信号灯会在几秒后切换绿灯,减少车辆等待时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路口信号灯全天执行自适应控制,可以根据当前道路车流情况改变信号配时,减少绿灯空放现象,提高路口通行效率,“赶上早晚高峰,如果车主遇上‘绿波带’能连过4个信号灯。”
据互联网大数据及交管设施采集的道路流量数据综合分析显示,我区自调整优化信号灯配时以来,城区内行驶车辆平均车速提高15.6%,新华大街、通胡大街、玉带河大街、京塘路、芙蓉东路、东六环西侧路、武兴路等7条城市主干路平均通行时间缩短32.5%;四员厅街西口、赵登禹路西口等路口的交通冲突锁死“老大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信号灯配时,简单来说,就是信号灯分配给每个方向拟通过路口的车辆或行人等待(红灯)和通过(绿灯)的时间。“过去的信号灯采用的是单点控制的信号机,信号灯时间固定。而此次升级改造建成的智能信号控制系统,是将点连成线、成片、成面,通过在路口设置的自动检测设备,实时检测车辆交通流量,而后系统根据车流量大小自动优化、调整路口信号灯配时,做到通行能力最大化、交通延误最小化。”通州区信号灯升级改造工程项目负责人王亮介绍,改造过程中,他们在超过10个绿波带的路口分成子区,确保车辆在一次停车之后能连续通过3到4个路口。
“这就是我们说的分段绿波,除了分段绿波,我们还分为单向绿波和双向绿波,比如早高峰,在芙蓉东路就是南向北的单向绿波,晚高峰就是北向南的单向绿波,体现了它的潮汐性。而新华大街,在平常时间就是东西双向绿波。”王亮说,除此之外,针对四员厅与新华南街交叉路口容易发生拥堵、四个方向均难以通行的现象,他们还特别增加了交通信号优化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检测路口下游(由北向南方向)50至90米范围处,车辆即将排满时,将信号灯自动切为红色,南向北仍为绿灯,通过信号的优化来缓解交通拥堵情况。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区已在180余个主要路口安装信号灯自适应控制系统。根据各路口车流量数据情况,分为全天执行自适应控制和平峰、低峰及夜间执行信号灯自适应控制。相关车流量数据将被回传至区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将数据及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给信号优化团队和相关管理部门,为全区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提供数据支持。“我们现在选取一部分试点,让电脑先自我进化、学习,如果它的策略性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将在副中心155平方公里之内进行开展,并逐步在全区普及。”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郭安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