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维静
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实施三个多月。记者从区城市管理委了解到,在这100多天时间里,全区各单位、部门开展制度创新、补齐硬件设施、广泛动员宣传、强化监督检查,截至目前,全区174家公共机构、630家社会单位、3848家餐饮食堂率先实行强制生活垃圾分类。
餐厨垃圾车每天上门清运
近日上午,宋庄小堡文化广场里,艺术餐厅经理李洪磊从厨房推出一个绿色垃圾桶,里面装满了前一天的剩饭剩菜。不一会儿,一辆白色的餐厨垃圾运输车就过来把垃圾装运走。他说,自从推行垃圾分类以来,广场里的餐厅都设立专门的餐厨垃圾桶,每天上午9点半左右由专门清运车辆运走。“每天餐厅能产生近一桶剩饭剩菜,以前都是堆在一起,时间长了臭气熏天,分开装不会把其他垃圾桶弄脏,每天定时运走,餐厅内外都能保持干净。”
目前,宋庄镇小堡村徐宋路两侧50余家餐饮服务单位全部与通州京环公司签订服务协议,实施了垃圾强制分类,餐厨垃圾减量效果明显。通州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强制推行主要是设置专门的餐厨垃圾回收桶,各单位每年要承担1000至2000元的餐厨垃圾分类运输费。“我们会联合区食药监、区城管局一起对这些企业进行检查,不达标的餐厅将会影响星级评比甚至备案,并接受相关处罚。”
党政机关带头
为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州区率先高标准、全方位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形成党政机关带头、全社会广泛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局面。
今年5月,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率先以首善标准推行垃圾分类,引领全区机关单位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
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及区政协机关单位办公楼大厅内,分别配置了可回收垃圾桶、餐厨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针对垃圾分类新规,还利用宣传展板、公示栏、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多渠道宣传。在机关单位食堂,记者看到墙上张贴着垃圾投放宣传海报,在回餐区设置了餐具分类桶,分别收集餐具和纸巾,使用后的餐盘放入传送带后可直接进入后厨,并进行二次分类清洁。
此外,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对管辖区域的物业公司和餐饮公司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制订“一长四员”工作制,即工作组组长、指导员、宣传员、监督员、分拣员,明晰具体工作职责。
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史永刚告诉记者,机关事务中心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在所辖办公区率先实行了垃圾分类,配置了垃圾分类设施,建立了垃圾分类驿站,发挥了党政机关的示范引领作用。
垃圾分类改变生活方式
除了在党政机关全面实施垃圾强制分类以外,记者走访发现,通州区各大商圈、写字楼等公共场所,根据自身特点,让垃圾各归其位,让绿色生活习惯驻留在人们心里。
记者来到万达广场庆丰包子铺,大堂入口处摆放了一组分类垃圾桶,“我们这儿产生的主要是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一小部分可回收垃圾,垃圾桶摆在大堂能方便顾客投放。”店内负责人刘巧丽说。
正聊着,一名顾客用完餐准备将纸巾丢进厨余垃圾桶,刘巧丽赶紧上前,“您给我吧,用过的纸巾属于其他垃圾,我帮您扔。”
趁着饭点儿,记者在万达广场转了一圈,发现其他餐馆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庆丰包子铺,不仅摆放有分类垃圾桶,很多餐馆还有自己的分类指导员。
井然有序的背后是有力的约束机制。今年5月,北苑街道垃圾分类专班正式落户万达,并制定了“3+X”工作机制。垃圾分类主体由物业公司前置到各入驻企业,以提高垃圾分类成效。
写字楼里的“点外卖”一族,是产生厨余等垃圾的重要源头之一。启动垃圾分类之后,不少员工悄悄改变了自己的“吃喝”方式。在一家公司工作的张淑杰近日就从“餐餐外卖”变身“带饭”一族,每天饭点到了,把饭盒加热一下即可。另外,瓶装矿泉水买得也少了,“基本上是从饮水机里接水喝,这样能少产生一些垃圾。”她的同事很多也是如此。
让大家改变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统一更换了小型分类垃圾桶,如果装满了清理不及时,很容易产生异味。“为了更好的办公环境,少产生垃圾是最好不过的了。”
示范片区覆盖全区60%区域
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是通州区推进垃圾分类的一项举措。
作为城市副中心,早在2017年就开始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并在全市首个以区政府名义下发了“垃圾减量工作实施方案”。经过努力,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了全区60%的区域,涉及玉桥街道、北苑街道、张家湾镇、于家务乡等12个街道乡镇的494个小区、213个村庄。全区生活垃圾资源转化率达到62%,生活垃圾年增长率控制在8.5%。党政机关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推行无纸化办公;食堂及餐饮单位开展“光盘行动”,在餐厅明显位置摆放或张贴醒目标识,引导适量取餐;商超、农贸市场等不主动提供塑料袋;宾馆、饭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医院、工业园区、福利机构等执行相应垃圾强制分类措施。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74家公共机构、630家社会单位、3848家餐饮单位率先实行强制生活垃圾分类。下一步,将力争在10月底前,推动机关、学校、小区等领域形成一批先进示范单位,年底前实现全市垃圾分类示范引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