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丽君)“赵爷爷,您手里的纸盒子属于可回收垃圾,要投到蓝桶里。”下午4至6点是垃圾分类的空当期,自8月7日起,在中仓街道西营社区27号楼一处分类垃圾桶前,大学生李欣宇开始了她每天的守桶工作。
像这样的在校大学生编外垃圾分类“守桶员”,社区里共有20余名,他们接力垃圾分类空当期,默默地助力居民适应垃圾分类,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
正在城市管理学院就读的李欣宇,一开始接到“守桶”任务时,她担心得不到居民的理解,心里直发怵。怎样才能让居民们对垃圾分类有个彻底的改观呢?为此,她特意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及上海垃圾分类的经验。
8月7日下午4点,满怀信心的李欣宇戴着红袖标,早早地蹲守在27号楼前垃圾桶边开始“打卡”,引导小区居民正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剩菜剩饭投入前得沥干水分,然后再放入绿桶,谢谢您的配合。”居民投入垃圾时,李欣宇都会仔细查看居民是否对垃圾进行分类,把居民们不明白的问题逐条记录在手机里,待晚上工作结束回家后再进行整理并发给社区工作人员寻求答案,第二天再为居民讲解。
短短几天时间,李欣宇便与居民们熟识起来。“垃圾分类是社会新风尚,作为青年人有责任和义务为社区出份力,我现在对垃圾分类兴趣越来越大。”李欣宇表示,要贡献一己之力推动垃圾分类投放成为人人遵守的公共行为准则。
和李欣宇一样担任守桶员的王思朗,是首师大的一名大学生。平时就热衷社区志愿服务的他,今年3月至6月期间报名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如今放暑假了,他再一次到社区居委会主动报名,加入垃圾分类“守桶员”队伍。
为推广垃圾分类的工作,王思朗“脑洞”大开,他将一段段垃圾分类宣传微视频下载到手机里,守桶的同时有机会就播放给年轻居民们看。原来,他观察发现,一老一少这两个群体因为时间相对充足,更愿意接受垃圾分类,中青年人由于事情多工作生活压力大,反而对此显得不够热心。考虑到这一现实,王思朗觉得,如果采用生硬直接的宣传方式,中青年不容易接受。于是,他就下载了这些有趣、实用的短视频,让中青年人易于接受。
据了解,暑假期间,西营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桶前值守行动”团员志愿服务活动,鼓励青年参与到垃圾分类“盯桶值守”行动中来,让社区青年在特殊的学校和课堂里,体验劳动的价值、公益的快乐,提高环保意识、传承奉献精神。
志愿项目发出后,很快便收到二十余位团员大学生的积极响应。西营社区按照每个志愿者的暑期志愿计划,制定排班表,按班值守,定岗定人,在正式上岗前,社区工作人员从垃圾分类知识、安全教育两方面对社区团员大学生们进行了“岗前培训”。
下一步,西营社区将继续组织社区青年力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桶前值守行动,不断扩展桶边值守的活动规模,把独角戏变成大合唱,将垃圾分类与群团组织活动、党员回社区报到等工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