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大运河森林公园赏荷拍照。签订结对协议后,颐和园将把系统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输送给大运河森林公园。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王海燕
本市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两座知名公园——颐和园和大运河森林公园,7月23日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作为北京历史名园的颐和园将向大运河森林公园输出公园精细化管理的“绣花”经验,并带动副中心其他公园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这次结对活动由市园林绿化局牵头举办。“北京城区公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相比较之下,郊区这几年虽然新建了不少公园,但在管理和服务上还存在不少‘短板’。”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大伟介绍。日前,市园林部门发动11家市属公园和郊区公园建立结对帮扶机制,颐和园和大运河森林公园是全市首个帮扶对子。
而之所以选择颐和园和大运河森林公园结对,并不是“拍脑门”的“拉郎配”。“两座公园都坐落在大运河文化带上,都有大面积的水域,在日常管理和对游客的服务上有很多共通之处。”高大伟介绍。因为具有共性,帮扶才能更精准,被帮扶的一方也才能学到最需要的东西。
就在结对前一天,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王岩,就带着大运河森林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到颐和园登门“拜师”。“和颐和园这样的老牌儿公园相比,我们确实有很多需要亟待提高的地方。”一行人在颐和园中边看边议。普通游客眼中的景儿,在他们眼中都是活儿:人家的水域是怎么管理的?树木花草是怎么养护的?古树古建云集的园子是如何处理树与建筑的矛盾的……
王岩介绍,大运河森林公园已开放近10年,在通州算是不错的公园,但和历史名园一比,在管理和服务上仍存在不少“短板”。当前,通州大运河正在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对公园的基础设施、管理机制、运河文化挖掘弘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候向颐和园“拜师取经”,可谓正当其时。
相较于大运河森林公园的“年轻态”,颐和园是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并且早在10多年前就已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颐和园公园副园长周子牛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颐和园已经积累了相当系统的公园管理经验,“愿意毫无保留地输送给大运河森林公园。”
颐和园的丰富管理经验涵盖绿化养护、设施维护、服务管理、运营管理、古树名木保护、文物保护、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化建设等方方面面,“我们将根据大运河森林公园的实际需要,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
眼下,颐和园和大运河森林公园已经初步制定了双方的交流计划,拟通过走访调研、按需“教学”,进一步提升大运河森林公园的品质和服务管理水平。
按照结对计划,颐和园的精细化管理经验并不仅仅定向输出给大运河森林公园,“将以传帮带的形式,辐射到城市副中心范围内的各个公园。”高大伟表示。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化建设进入快车道,几年间新增绿化面积21.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28.4%提高到33%;人均公园绿地从12.82平方米增加到19.31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从72.53%提高到91.46%。区域内的各类公园绿地达到58处。
公园建起来了,后期管理是个难题。无论是大尺度的东郊森林公园、台湖万亩游憩园、张家湾公园、马驹桥湿地公园,还是坐落在城区的西海子公园、永顺城市公园等,如果疏忽了后期管理,那么前期的巨大资金投入和辛辛苦苦换来的绿化美化成果将付之东流。
“公园管理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活儿,什么类型的公园怎么管,都有自己的门道。并且还要不断融入新的发展理念。”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邓乃平表示。他举例,公园里小到一棵杂草该怎么处理,现在都已成为一个课题。作为本地的乡土植被,杂草有杂草的生态价值,绝不能再一割了之。包括秋天公园里的落叶也不再像过去一样为防火全部清扫干净,而是更多地考虑落叶覆盖地表带来的景观、生态效果。“公园的精细化管理需要专门的人来琢磨,包括管理机构怎么设置,人员怎么调配,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公园管理体制机制问题,需要各个公园之间互相交流借鉴经验。”
继颐和园和大运河森林公园结对后,香山公园、景山公园、北海公园、天坛公园、陶然亭公园等北京市属公园,都将和郊区公园开展结对帮扶,在精细化管养、人性化服务、专业化服务、智能化管理方面帮郊区公园再上新台阶,从而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绿色休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