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树菁老人顶着烈日检查垃圾投放情况,主动做好践行者。 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讯(记者 郭丽君)“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利子孙,何乐不为?”这是通运街道在垃圾分类活动中提出的宣传口号。在牡丹园社区,77岁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孙树菁,每天驻守垃圾投放站,拆袋上百次,只为纠正错投的垃圾,身体力行诠释着这句宣传口号。
“姑娘,你这个茶叶渣是厨余垃圾,以后记得放在绿色垃圾桶里。”清晨,当大多数居民还在睡梦中时,孙树菁已经准时出现在小区垃圾投放站前开始“工作”,将居民手里的一袋垃圾重新拆开,确认分类正确后才投入垃圾桶。有时候居民急着去上班,常常把垃圾袋随手一扔就走了。孙大爷发现了,就会把垃圾袋拣出来,分好类再重新投进垃圾桶。在刺鼻的气味面前,他没有嫌脏,没有皱眉,没有犹豫。“自己一人麻烦没什么,方便大家就好。”分拣过程中,一个拆塑料袋的小动作,每天他要重复上百次。忘我工作的情景被邻居拍成照片,分享到社区居民微信群,一时间引来众多点赞。
孙大爷是个热心肠,早在疫情防控初期,他便向牡丹园社区申请参加志愿服务,可是因为年龄的原因,社区没有同意。后来垃圾分类实施了,他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垃圾分类引导员。
每天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是垃圾分类引导员上岗的时间,孙大爷负责的点位厨余垃圾桶内鲜见塑料袋踪影,说起其中的“秘诀”,他告诉记者:“看到有人扔垃圾,我习惯先问一句‘有厨余垃圾吗’,如果有,我就会帮他们破袋分好类后再丢进桶中。”
起初街道和社区宣传垃圾分类,不少居民心里还是有所抗拒。“厨余垃圾不干净,分起来也挺麻烦。”居民张淑表示,但是看到孙大爷每天坚持义务指导大家扔垃圾,心里感动又感谢。张淑下决心以后必须把家里的垃圾事先分好类再扔,“开始的时候有点纠结,怕分错。但现在,垃圾分类成了习惯,也就不觉得麻烦了。”
看到大家从不适应到慢慢接受,再到垃圾分类的正确率越来越高,孙大爷心里很是欣慰。身为垃圾分类引导员,他将垃圾分类知识牢记心中,小区哪个位置贴着垃圾分类宣传海报也很清楚。对于居民的疑问,他总是耐心解答,指导居民拍下海报内容,存在手机里,便于随学随用。
在孙大爷看来,指导垃圾分类并不难,只要“张嘴问一句,伸手帮一把,用心盯一下”。对于居民们的点赞,他谦虚地说:“受不受到表扬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有打赢垃圾分类攻坚战的决心和战胜各种困难的办法。当人人都能做到自觉分类,正确分类,我们这些垃圾分类指导员就可以光荣‘下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