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民生总第5221期 >2020-07-13编印

援蒙医生曹柏龙:
让牧民在家门口享受中医诊疗服务
刊发日期:2020-07-1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微信图片_20200712160741.jpg在科右中旗人民医院,曹柏龙为当地患者诊断病情。  (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 张程伟)让“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在健康扶贫攻坚战中发挥独有优势,在疫情防控中带领团队冲在一线——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援蒙医疗骨干曹柏龙,将传承千年的中医药与新时代的扶贫攻坚战相结合,促进中医药特色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生根发芽。当“曹一针”的名字在牧民中流传时,曹柏龙说:相比自己获得的认可,自己在援蒙帮扶过程中学到的更多。

       去年9月,区委组织部、卫健委组织新一轮医疗骨干参加京蒙帮扶工作,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肾病内分泌三区主治医师曹柏龙积极报名。带着坚定的信念,10月9日,曹柏龙来到了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人民医院。科右中旗人民医院,位于科尔沁草原,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服务着科右中旗26.5万人口,其中蒙古族人口占86%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支气管炎、胃溃疡、颈肩腰腿痛等疾病在这里十分普遍。

       原来科右中旗中医非常缺乏,想看中医、吃中药很难,几乎找不到开中药的医生,当地许多老百姓的慢性病,比如颈肩腰腿痛、胃脘痛等经常是忍着或者吃一些止痛药物缓解,或者做一些康复理疗,但是疼痛改善程度有限。这时,中医药特色在疑难杂症的诊疗中就发挥了作用。

       曹柏龙来到科右中旗人民医院后,挂职该院的副院长,负责组建中蒙医疗团队,开设了拥有30张病床的中蒙医疗新区,将中医药特色优势技术传授给中蒙医疗团队成员。此外,他还教授多名科右中旗卫生院和乡村医师使用针灸为患者解除病痛。

      科右中旗的许多群众看病不像北京这样方便,很多人看一次病,都要从二三百里的地方赶到医院。曹柏龙觉得,在北京那样“先扎一针或者吃几副中药试试,不缓解的话改天再过来”的看病方式不适合当地实际。“路途太远,群众交通和时间成本太高,必须找到既方便他们,又能快速见效的方式。”曹柏龙不停地琢磨、研究如何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临床疗效。结合自己所学,他总结出像腰椎间盘突出、胃脘痛这一类的疾病,尽量要做到:一针止痛,当时见效;一针下去,立竿见影;几副中药,稍加巩固。

       30多岁的患者柴某本为家中的顶梁柱,却患有较严重的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进行腰椎手术治疗后,出现了腹胀、下肢水肿、喘憋等症状,行动迟缓,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初次接诊时,曹柏龙建议住院,但了解到他家中妻子待产、父母年迈,无法住院的情况后,曹柏龙又为他量身定制了中西医结合加针灸的治疗方案。为了跟进病情,曹柏龙还和患者互留了微信、手机号码,每天了解血压变化、症状改善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周的精心调理,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渐渐地恢复了正常生活。

       曹柏龙以技术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难的初心,很快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当大家把“曹一针”这个称号送给他时,他激动地说:“这是在援蒙过程中我得到的最大认可。”

       同时,曹柏龙还同科右中旗当地医院的专家一同进行联合义诊、下乡义诊,为国家建档贫困户送医送药、下社区开展防疫知识讲解。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新组建的中蒙医疗新区承担起诊治普通发热患者的重要任务。春节放假回家探亲的曹柏龙因疫情无法正常返蒙支援,今年3月9日,接到可以返蒙的通知后,他没有丝毫迟疑,背上行囊回到了科右中旗人民医院,14天隔离期满后,便带领团队冲上了一线,运用汤药、针灸等各种中医药技术,参与到为发热患者的诊疗中。

       科右中旗人民医院缺乏消化内科,今年5月,曹柏龙整合胃镜室等各方资源,由他领衔挂牌成立消化内科,建设以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为中医优势病种,以中蒙医、中西医结合为发展思路,以中医药、针灸为特色的新型科室。他每周组织科室学习,轮流授课,为新成立的科室购置专业图书和教学模型,逐渐提升了科室医生的临床、科研和教学水平。

      目前,在曹柏龙的带领和推动下,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六步辨治”、首都国医名师贺思圣教授“贺氏管针”、北京中医药大学赵慧玲教授“刺血疗法”等多项京城特色的中医药服务技术,均在科右中旗人民医院落地生根,填补了当地医院中医及针灸操作方面的空白,深受当地患者喜爱。

       据统计,自2019年10月以来,中蒙医疗新区门诊共诊治患者5670人次,其中曹柏龙医师门诊诊治1802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