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文化总第5212期 >2020-06-30编印

水行凉水河——通州文脉之河
刊发日期:2020-06-3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张建

说是水行,实际是骑行,但与真正的骑行者不同,没人家那些要求规矩,一辆普通自行车,沿河边两脚蹬着走着,时快时慢地行走在水边,或快或站,既活动身体也放松心情,眼下这一特殊时期,骑出二三十公里也见不到几个人,放眼望去,几乎整条河都属于你。疫情当下,这恐怕是最好的锻炼。没必要结伴,独自一人,想走就走、想停就停,不用和谁商量,也不劳谁等待。“智者乐水”,而通州以水得名,自古以来就是水的世界,太行山、燕山之水齐聚于此最终汇而入海,或许这也是通州人的幸运。现在时间充裕,打算浪游通州的几条河流,算做对无法外出的一种补偿吧。

居住的小区离凉水河最近的地方是张家湾,显然不可能从河的两头儿骑行,只好先骑到张家湾再做决定。因为不准备带食物,就必须早点起床,所以不到七点就到了张家湾桥北堤,纠结着上行还是下行。现在所处位置上下游距离差不多,南堤上行到马驹桥,北堤下行到苏庄入运河口。考虑到下游的堤路可能不好走,闸、坝、桥、铁路一样不少,搞不好需要绕道,最终决定上行至马驹桥,而且上行之水更觉灵动、文化味道更浓一些。

沿北堤小柏油路悠悠地骑行,边走边看,独自一人,心情很好。路面越走越平整,可能和不让大型车通行有关。水不是很多河面自然不宽,毕竟当时是枯水季节。水浅处隐约能看到一片片苲草已经在水底长出两三片嫩叶,似乎是刺苲,一种深水苲草,说明这一带水域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属于深水区。远看黑乎乎的像是建筑物的影子,偶尔有小鱼儿在草中穿来游去。四下里看看,真是久违了这堤杨、岸柳、清水、苲草、小鱼儿!

凉水河属永定河水系,是通州界内唯一沟通永定河与北运河的河流,古也曾称浑河,这与永定河曾经的名字叫法相同。这条河横贯通州区中部,流域几乎全在通州境内,重要性仅次于南北穿行的北运河,最远的源头在广安门外的莲花池,三环九转,最终流入运河。京西那段很窄,站在南四环路看凉水河,只比排水沟略宽一些。上游流淌于北京城的西南部和南部地区,正是这个地理位置使这条河一度成为排污河。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是这条河污染最严重阶段,工业废水、发电排水、生活废水一股脑排入凉水河,混合的臭味儿刺鼻扎眼。马驹桥、新河、张家湾闸下白沫漂浮着下行,两三公里不见消散。所幸政府加大整治力度,痛下决心实施企业搬迁、大力治污等系列措施改善环境,对凉水河两岸人民来说真是份无量功德。

古凉水河比现在窄得多,也没有正式的河堤,只是断断续续或高或低的土埂,尤其是南堤,多半部分河水随意南流,成为古延芳淀最大的水源。史书记载,辽、金时凉水河内外仍有野驴、野猪、天鹅、雪燕等动物自由出没于芦苇草丛之间。现代,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的不断开发,动物不见了踪影。

其实,只要不人为干扰破坏,大自然本身有着巨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才早上七点多钟,近水平台上已经有钓客开始或站或坐专心致志地垂钓。也不光是平台上,水边同样有人坐在水泥坡砖上甩着渔竿儿,说明河水已经修复得适合水草生长、鱼类繁殖。前面是南姚园桥,此桥曾是旧时通州城通向南部的交通要道,南北姚园中间是河桥,由南姚园南行至三间房村西,经北大化村东穿柳家营村到牛堡屯及以南地区。

骑行到这里过桥改走南堤,同样的柏油路,两公里到十里庄村。这是个很小的村庄,村民房屋的后山墙紧靠大堤。堤内河套上曾有三座扬水站,当年用大型水泵从河内取水灌溉农田,主要是稻作区用水。十里庄村的泵最小,其次是三间房村,北大化村的水泵最大,这是由距离凉水河远近决定的。扬水站各有三间房,十里庄村只有一间泵房,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曾在此负责开泵放水,河没被污染那段时间每逢停泵之后,水渠中都会有若干残缺不全的鱼块儿,摸上来就是一顿杂鱼大菜。现在,只能看着泵房废墟怀念曾经辉煌的农业时代。

苍头村西,旧时开有一个河口,用来泄洪,减少河堤压力,水南流,称苍头河,流入延芳淀。过南火垡村就到新河闸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水陆交通咽喉,是陆路进出北京广渠门的必经之地。隋开大运河,北通琢郡,就是今天的北京。当时,运河南来在新河村东南、堰上村东北入凉水河,由此上行至今西城区白纸坊、手帕胡同儿以南到达琢郡,当时这一带河道偏南,不在今天位置,故道经新河过水南村北一路上行,而今天的水南村已经在河北了。旧时,新河大庙的庙会很有名,是个子孙庙,清末民初时京城若干戏曲名角都曾到此庙唱堂会。

凉水河在新河村西转取东西走向。过水南村继续前行,几里地到驸马庄,离马驹桥就不远了,也是笔者此次水行的终点。

马驹桥,京南重镇,明清以来繁盛至今,桥、庙、阁、宫、市、店、清真寺一应俱全,又有南顶之称,这里不再多述。凉水河在马驹桥西北分两支,一支自西北来,这是今天所见。旧时的凉水河出正北壮丁屯左右入南苑北墙,与南苑流出之水汇合后进马驹桥东流,西来分支水小,两支水在半边桥下汇合,半边桥即是明清南苑与通州马驹桥的分界。今天的河道改变很大,一水由西北来,一水西南来,在马驹桥西北相汇。如今的西南分支来自大兴,而主脉上溯至北京城西莲花池一带。在京西看凉水河则更窄,且没有正源,因为过去庞大的莲花池早已干涸。

历史上,凉水河是通航的,清乾隆后期,敦诚、敦敏等人泛舟怀曹霑之处即此河近张家湾一带。如今河复旧颜,草盛水清,且比清朝时水宽水深,恢复旧时小船航路也并非不可能。只要在南姚园、水南村西各建拦水闸一座截水,小型游船便可自马驹桥东下,直至运河。同时,多建闸坝也为涵养地下水源打下基础。

半边桥故地东望,凉水河水灵地灵多人杰,是条文化之河、文学之河。沿马驹桥东下,两公里驸马庄村,著名作家王梓夫先生出生之地;向东三公里堰上村,文献学教授縢大椿故乡;再三公里,南火垡村,已故运河文化专家周庆良老家;张家湾村,明有李三才,清有曹雪芹故居,更是已故作家刘祥先生的孩提乐园;河水东南流,大辛庄村,作家房树民先生旧居;入运河处水北,苏庄村,作家张宝玺先生故园;河对岸,苏庄村正对面儒林村,刘绍棠先生故里。天地灵气独钟此河,有史以来人才辈出,河两岸人民的辛勤努力已无需跃然纸上。凉水河,真不愧是通州的文脉之河!

返程顺便去了趟堰上村,想看看北京群艺馆副馆长杜染先生的三万册藏书,这里是他的老家。本想借阅几本,但是小院小屋书籍堆积如山,光线又暗,实在无处下手。还是算了,喝口水与先生道别抱憾而归。出村北重上凉水河南堤,东北方向到沈庄村过河,经北火垈、兴武林回城,结束凉水河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