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1300期 >2025-11-10编印

副中心探宝之烽火遗迹(二)
刊发日期:2025-11-1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群琛

紧邻潮白河的通州区西集镇尹家河因村子的百年渡口被广泛知晓,但您可能不知道,这个小村落也是通州区境内首个红色政权的诞生地,“通县”二字从这里走出;通州区南侧的马驹桥镇汇集了大量高端制造产业,同时,此处的一方小院落内还留住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马驹桥的事迹;百年砖塔矗立在运河畔,这是曾经通县发电厂的自来水塔,它不仅为当年北京城与城内的电车供电,更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沧海桑田,换了人间,本期探宝咱们继续探寻藏在通州区熟悉角落里的烽火岁月。

潮白河畔诞生通县首个红色政权

再来西集镇尹家河村,由于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正在建设,河两岸竖起围挡,百年渡口暂时看不到,不过此行目的地另有他处。尹家河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带记者来到距离河岸百米的一处院落。这里是通州区境内首个红色政权的诞生地,“通县”二字就是从这个院内走出。

这是一处坐北朝南的院落,浸着水渍且颜色深浅不一的红砖、木制窗棂、布满青苔的地面……随处可见岁月的痕迹。如今院内保留着北屋和西侧的三间砖屋,其中北屋为正房,内由三间房间组成,里面还摆放着木制桌椅、长条凳、炕桌等极具年代感的家具,透过脱落的墙皮还可以看到内里的红砖;而西侧的三间砖屋相对低矮,推测应为堆放杂物所用。院子东侧一小片绿油油的白菜与掉落满地的核桃是院子里少有的新鲜物,村委会工作人员说,这处院子是村中一户庞姓人家的,老人还会偶尔回来种种菜。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老院子。1944年7月,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中共三(三河)通(通县)香(香河)联合县悄然布局,36名共产党员秘密来到尹家河村并在这个院落内,成立了西集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当时的党支部书记郑桂森带领36名共产党员在敌占区内传播革命火种。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两个月后,中共三通香共产党代表大会在尹家河村召开。1946年1月,通县在侯各庄宣布单独建县,县委、县政府驻尹家河,西集二区政府也在尹家河。

这处小院就是当时通县县委、县政府的临时办公地点,在尹家河村村史馆内还陈列着按1∶10比例复原的当时县委、县政府沙盘。除了一排东屋,小院内的陈设与当年别无二致,院外有一名八路军战士正在站岗,旁边两个小童在玩耍,还有一队八路军战士在院外训练。“这些场景都是根据村中老人的回忆复原的,当时八路军跟村民的关系亲如一家。”村委会工作人员说。

“当时想要分辨普通村民和通县临时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很简单,县政府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会挎着一个书包,几乎形影不离。”年近九旬的尹家河村村民尹宝年对那段往事的记忆依旧清晰。他说,当时临时县委、县政府不到十个人,就住在那个院子里,院子属于本村一户姓庞的人家。尹宝年说,成立在尹家河村的红色政权深受村民欢迎,不仅推行土改,工作人员还会在农忙时帮助村民劳作。

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残酷。得知此地有红色政权扎根,国民党军队并不甘心,一次次来到尹家河村想要抓捕,这也是工作人员为什么总是挎着书包,因为方便转移。尹宝年说,尹家河村的地理位置特别好,东侧就是潮白河,如果敌人从西侧扑来,他们就跨过潮白河转移到今天香河境内;如果从东侧来,他们就向西或是向北转移。

如今潮白河流经尹家河村的河面宽50米以上,当年则要窄得多。此前潮白河清淤过程中,曾在尹家河村附近的河道淤泥里发现一座七孔石桥,长约20米,这与尹宝年的记忆相吻合。他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常和伙伴去潮白河摸鱼,当时摸鱼的孩子都摸到过这座石桥,而且有人还到桥洞下面摸索。“可见当时的水面不宽,他们要是转移没有那么困难。”尹宝年说。

1946年4月30日,国民党92军21师所属一个团进犯尹家河,冀东第十四军分区主力53团打阻击战,掩护县委、县政府转移。国民党在清剿尹家河村时,把老百姓都围在郑贵家的空场内,搜捕共产党员和妇救会员。妇救会主任张秀英、武秀荣,共产党员家属张井同等几位都藏身于村民之中,但村民们没有一个人说出他们的名字,保护这几位同志免遭国民党杀害。

1948年底,县委、县政府移驻张家湾,尹家河村光荣的历史使命完成了。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尹家河村已经把红色文化看作了精神丰碑。

解放马驹桥与德顺堂内的地下斗争

1948年初,两个操着冀东口音的年轻人来到了马驹桥。在热闹的主街上,二人观察了许久。最终,他们走进了一家名为“德顺堂”的药店。见到掌柜的李慎芝,二人拿出一张列满西药的清单。李慎芝摇了摇头:“我这是经营中草药的,从来不卖西药。”趁店内无人,两人便和李慎芝谈了很多后话。不承想,这之后,李慎芝竟然答应到北京去特办一批高价西药,其中包括消炎散和“二百二十”(即红药水)。1950年还有人专程来德顺堂找过李慎芝,想要对两年前的那批西药进行补偿,但是被李慎芝谢绝。

这仅是历史的一幕镜头。彼时正值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敌军向北平方向节节败退。马驹桥是他们最后的希望。而马驹桥人民已经用行动做出了选择。

其实“解放马驹桥战斗”对于解放通县乃至解放北京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国民党252师属下青年军某部一连官兵来到马驹桥镇,并扼住京津咽喉。在交通要口,国民党军队拆下庙宇砖木构筑炮楼与地堡6座,且在二街东口外建造一座大型工事,以策应平津守敌。

1948年11月,东北、华北解放军联合组织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指挥部队围攻平津之敌。12月3日晚,驻通敌军撤入北平,只有马驹桥镇敌军依然抵抗,想要牵制解放军包围北平。中国人民解放军41军3纵队第1356团奉命夜赴马驹桥,宿营街巷。次晨5时,全团战士按攻击目标发起强攻,很快攻占敌军所有地堡、炮楼。残敌缩到二街东口工事内,妄图负隅顽抗,且两次使用举白旗假投降伎俩,使解放军战士牺牲70余人,受伤百余人。解放军官兵义愤填膺,以炮猛烈轰击,消灭残敌200余人,生俘敌军连长。夺回马驹桥古镇后,通县全境解放。

马驹桥大街往东、京津塘高速路西的驸马路北矗立着解放马驹桥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园以南是当年解放马驹桥的主战场。陵园里长眠着七十余名解放军战士,他们牺牲时,年龄大多在二三十岁。不远处的纪念碑上,“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表达了人们最凝练的情愫。马驹桥战斗事迹被篆刻,永远定格在碑上。

通县发电厂为和平解放北平作贡献

在北京市通州区滨河中路10号院内,有一座造型别致的通县发电厂自来水塔,塔高十余米,圆形塔身由青砖砌成,塔顶为八角亭样式。水塔在2001年被确定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它建成距今已经百余年。

1922年,北京电车公司(北京公交集团前身)筹备建造一座发电厂,随即开始勘踏选址。经过考察,北运河水量充沛、水流平稳、水质较纯,适宜建厂,遂决定将发电厂建在通县北运河旁。同年10月,通县发电厂开始动工,但兴建过程却是障碍重重。工程首先遭到北运河务局及通县市民的反对,因此耽搁,所幸最终达成和议。

通县发电厂的厂房建成之后,尚未安装发电设备,却于1924年夏遭遇水灾,水泵房被洪水冲毁,因此不得不重新设计堤坝。另外,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也使发电厂的建设进展缓慢。直至1925年才全部竣工。

通县发电厂建成后,规模宏伟且气势雄壮,内部发电设备先进,据记载,发电厂共占地9公顷,机房置主机6台,其中3台为英国拔柏葛式,3台是瑞士卜郎比式,发电能力3000千瓦。在当时,北京地区只有石景山和通县两个发电厂。通县发电厂发的电除供应北京电车公司使用外,还为通县和部分北京城区供电,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北京电车公司经营不善,再加上日军的掠夺,发电厂工人的生活愈发艰难。通县发电厂内部渐渐有了中共地下党员的活动,厂长和职工们对此知而不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党员朱广仁任发电厂工会主席,但在发电厂内没有什么威信,难以得到工人的支持。通县国民党党部也曾劝说工人们加入国民党,但几乎没有人理睬他们。

1945年底,共产党党员张士恩在发电厂建立地下党组织,并在群众的保护下,取得发电厂工会副主席的职位,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在发电厂的影响力。国共内战时期,在中共地下党员的配合下,人民解放军曾两度占领通县发电厂,停止向北京供电,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源需求量也不断增加。1954年,通县发电厂划归北京电业局管辖,最终并入朝阳区热电厂。1964年3月28日,通县发电厂正式停止发电。通县发电厂共计发电36年之久,为北京城市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能源基础,在中国电力史上书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昔日的通县发电厂如今是国家电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继续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