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300期 >2025-11-10编印

区人大代表刘婧仪
笔记本里的责任与担当
刊发日期:2025-11-1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田兆玉

深秋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户,洒在刘婧仪的教案本上。课间十分钟,她快步走向办公室,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写满标注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社区居民反映的问题。“站在讲台前,见过无数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走在社区里,听过太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位通州区人大代表、育才学校通州分校教学管理干部兼语文教师笑着说道。

匠心育人

早晨七点的校园里,刘婧仪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教室。即便肩负教学管理职责,她依然坚守三尺讲台。“讲台从不只是职业坐标,而是我扎根教育事业的初心。”说这话时,她正俯身指导学生的诵读练习,声音温和而坚定。

在她的办公桌上,一系列荣誉证书默默见证着教育耕耘的足迹:全国基础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立德树人杯”特等奖、连续三届“初三毕业班优秀教师”……但她更珍视的,是带领学生在区红领巾诵读活动中斩获一等奖时,孩子们眼中闪耀的光芒。

“教育不是‘独善其身’的耕耘,而是‘众行致远’的奔赴。”刘婧仪边说边整理着即将在《北京教育》期刊发表的论文稿。她所带领的团队刚获评2024年度通州区教育系统“青年文明号”,这个喜讯让办公室里的年轻教师们欢欣鼓舞。

履职为民

下午放学后,刘婧仪背着工作包来到群芳一街与怡瑞西路交叉口。这里连接着两所学校、一所幼儿园和多个社区,曾经侧方位停车紧张,乱停放现象突出。“以前每到接送高峰,这里就堵得水泄不通,还藏着安全隐患。”正在接孩子的家长王女士回忆道。

刘婧仪掏出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居民的诉求。借助“千名代表问政问需”的契机,她将整理完善的建议提交给相关部门。如今,路边施工围挡内,工人们正在加紧作业。“群众的‘心事’有了着落,‘堵点’慢慢变成脚下的‘放心路’。”望着施工现场,她的眼角泛起笑意。

沿着新修整的道路行走,护栏上的垂直绿化令人眼前一亮——这是她结合梨园镇“花园城市样板”建设提出的建议。绿植错落生长,在秋日阳光下投射出斑驳光影,几位老人正坐在新添的休闲椅上闲聊。

跨界融合

周末的梨园公园里,刘婧仪与同事们考察着共享运动空间。“结合‘拓展体育教学空间’的要求,我们提出‘校园+公园’联动建议。”她指着开阔的运动场地说。这个想法已得到镇政府支持,未来这里将成为学生体育活动的延伸空间。

在韩美林艺术馆,她驻足在一组雕塑前:“我们学校设有专属的韩美林工作室,孩子们常来这里触摸艺术。”今年她又提出“打造区域化行走美育课堂”的建议,希望让更多孩子在文化场景中感受美、滋养心灵。

暮色渐浓,刘婧仪收拾好两个笔记本——一本记录着教学心得,一本写满了民生诉求。她说:“身兼两职的意义,不是对‘忙碌’的标榜,而是对‘责任’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