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297期 >2025-11-05编印

于家务集体林场新增2处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
林地变身生物乐园
刊发日期:2025-11-0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田兆玉

3-1.jpg

林场搭建昆虫旅馆,为野生动物打造“生态驿站”。

秋日的于家务集体林场,金枝国槐与蓝亚麻交织成片,山鸡掠过灌木丛,刺猬在落叶堆中探出头来……这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是于家务回族乡推进生物多样性保育工程的生动写照。近日,该乡在神仙村、于家务村新增2处保育小区,通过搭建昆虫旅馆、营建本杰士堆等生态举措,为野生动物打造出“生态驿站”,让原本单一的林地变身成为“生物乐园”。

50亩核心区焕发生机

秋阳下,保育小区的金枝国槐随风摇曳,麻雀在枝头跳跃,刺猬钻进本杰士堆……在神仙村保育小区,一片200余亩的生态林地正焕发新颜。这里原是2019年景观生态林工程地块,种植着紫叶李、山杏等树种。于家务集体林场秉持“留野生境、生态循环”理念,在地块中部50亩核心区实施“加减法”改造:保留原生植被,让枯木落叶自然腐化为生物养分;新建小微湿地、本杰士堆等设施,为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提供栖息地。

“你看这片小微湿地,雨季储水、旱季补水,成了野鸭的天然水站。”林场相关负责人赵丽芳指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说。湿地旁,由500株金枝国槐和蓝亚麻组成的食源植物带,吸引了山鸡、麻雀等鸟类驻足。而散落林间的本杰士堆——由枯枝、石块和土壤堆砌的生态设施,更是刺猬、昆虫的“庇护所”。

74亩林地变身花海乐园

于家务村保育小区则依托2015年绿色通道工程,在74.1亩林地中展开生态实践。针对油松、白蜡等树种特性,林场以“少干预、多赋能”为原则,保留原生林木,新栽植200株马莲、五角枫等食(蜜)源植物,搭配100平方米紫花地丁地被。

“春天这里是一片花海,秋冬又成了鸟类的‘粮仓’。”赵丽芳介绍道。监测显示,两个保育小区建成后,山鸡、刺猬、蜜蜂等30余种动物频繁现身。其中,3个昆虫旅馆——由竹筒、木片和枯枝搭建的“昆虫公寓”,已成为瓢虫、蜜蜂的“五星级酒店”。

10处保育小区串联乡域生态

截至目前,于家务回族乡已建成保育小区10处,包含小微湿地15处、本杰士堆75个、人工鸟巢540个、昆虫旅馆69个,种植食源性蜜源性植物5370余株。这些“生态驿站”如同绿色纽扣,串联起乡域生态网,为野生动物构筑起立体保护屏障。

“以前林子里只有鸟叫,现在能听见刺猬窸窸窣窣的声音,连蜜蜂都多了。”村民张大爷感慨道。于家务集体林场作为乡域生态建设的主力军,通过“生态微举措”实现了从单一林地到生物乐园的蜕变。

“我们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于家务回族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更多“生态微举措”编织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网络,努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