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柴福娟

漷县镇以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全力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圈。记者 常鸣/摄
昨日,漷县镇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里一派繁忙景象——工程车辆往来穿梭,施工机械轰鸣作业,总投资1.2亿元的东方联合医疗健康项目正加速推进基础施工。
“以往集体用地开发流程复杂,没想到在漷县镇专班推动下,我们顺利拿到用地手续,实现‘拿地即开工’。”东方联合医疗健康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于今年8月正式破土,建成后将成为集医用气体生产、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投产后年产值预计突破3亿元,可为千余家医疗机构及数十万家庭提供气体保障,填补区域医用物资保障产业链关键缺口。
为推动项目快速落地,漷县镇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机制,联合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提前完成土地平整、管线配套等工作;同时开通双轮服务通道,一方面协调医疗资源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优化产业审批流程,不断压缩审批时限,让东方联合医疗健康项目成为双轮驱动模式下的鲜活实践样本,推动全镇医药健康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同步提升。
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圈
“医疗服务是产业发展的‘试验田’,产业升级是医疗服务的‘补给站’,两者缺一不可。”漷县镇经发办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漷县镇以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强化医疗与产业双轮联动,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全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业态多元的“健康+”产业发展生态。
依托北大人民医院、潞河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漷县镇积极推动甘李药业、福元医药等企业开展创新药临床试验,成功构建“医疗场景—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协同机制;建设公共实验室、大动物实验平台、共享设施平台等关键载体,完善临床研究、实验验证等共性环节支撑体系;搭建医产协同创新中心与北大医产协同创新基地双平台,促进医疗、企业、科研机构高频互动;联合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多家头部医疗机构及产业主体共建产教联合体,打通从人才培养、科研孵化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走进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的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一核四区三园”的空间布局清晰支撑双轮运转,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截至今年8月,漷县镇在营企业已达17973家,今年新引进医药健康企业50余家,其中不乏专精特新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春立正达、甘李药业、人卫中药、英惠尔等代表性医药健康企业在此扎根成长。
作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春立正达获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市先进级智能工厂等资质荣誉;甘李药业斩获国家级绿色工厂、北京市先进级智能工厂等称号。重点企业的带动效应持续放大,推动全镇医药健康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同步提升。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板块与医产协同创新基地、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相互支撑,随着东方联合医疗健康项目的加入,医疗与产业的衔接更趋紧密。
全周期服务护航企业
“从政策申报到人才子女入学,镇里的‘项目管家’全程跟进,帮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东方联合医疗健康项目相关负责人说,选择落户漷县,既看中当地重点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坚定决心,更得益于精准贴心的服务保障。
为给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漷县镇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2025年以来,镇领导带队走访重点企业80余次,帮助企业解决高管子女入学、市级绿色工厂申报等诉求110余件;政策层面,全面落实通州区《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鼓励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25条举措,既支持企业研发攻关,也补贴医疗机构合作,2025年已协助兑现政策资金超3000万元;人才保障上,加快建设人才公寓,协助企业对接引入优质学校,既解决企业员工住房、教育难题,也吸引医疗人才扎根;平台服务方面,即将投用的创新营商服务中心,计划对接市药监局设立医疗器械服务试点,同时联动医疗资源搭建需求对接平台,实现“企业办事、医疗合作”一站式办理。
“接下来我们将锚定战略方向,聚焦项目攻坚,强化京津冀产业协同,为城市副中心打造全市领先的特色产业高地注入更强动能。”漷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郝红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