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京闭幕。大会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表现吸引了诸多关注。
在大会北京发布厅环节,北京市广电局发布了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超高清视听产业发展支持资金等5项北京市广电局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以及《中国视听大数据(CVB)——2025年北京出品电视剧数据》。
此后,北京城市副中心、朝阳区、海淀区、延庆区对区域内网络视听产业发展情况分别进行了推介。
通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戴迎春介绍,古老运河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交融碰撞,不仅构成了包罗万象的“现实素材库”,更为网络视听产业提供了丰富创意源泉、广阔发展空间与坚实产业支撑。
目前,副中心已先后招引122家网络视听企业注册落地,形成了上下游协作日益紧密、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的良好发展格局。2025年1至8月,通州区规模以上文体娱乐业企业达75家,实现收入84.2亿元,同比增长16.5%,特别是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实现收入13.52亿元,增速高达245.7%,排名全市第一,网络视听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与集群优势。
今年,副中心推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北京市通州区演艺新空间评审认定及扶持办法》《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涵盖资金扶持、空间供给、人才服务等多维领域。支持引入文旅消费场景,鼓励企业开展文旅与科技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演艺行业数字化转型,探索形成演艺领域数字化转型路径。
同时,此次大会上还重点推介了3家北京市新建或升级的视听产业园区、拍摄基地和创新载体。位于副中心的紫光VID网络视听产业园位列其中。
作为副中心网络视听产业集聚区的重要载体,紫光VID网络视听产业园构建了包括政策对接、技术服务、金融赋能、专项指导等在内的全方位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体系。计划配套建设“三棚三室两中心”,包含数字影棚支持4K/8K摄制,XR虚拟影棚实现实时渲染,动捕影棚配备光学捕捉系统,后期视效看片室、校企联合实验室等产业展示空间。
区委宣传部发起成立副中心微短剧产业联盟,联合区内外产业资源,为影视创作团队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创作中心、拍摄场景等。整合东古里、八爪鱼等超3万平拍摄基地,编制《北京城市副中心影视摄制服务手册》,为在地拍摄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截至目前,已接待并服务120余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影视拍摄团队。
在大会的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总决赛路演环节,根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大运河文化,于今年2月在副中心开拍的微短剧《舟楫千里号歌来》与《祈安澜》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以精良的制作、创新的叙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分获大赛“十强项目”第一名及第四名。
据悉,两部微短剧均为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项目、2024“北京大视听”重点网络文艺精品项目、“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短剧游北京”创作计划北京文旅题材重点项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观众的良好反馈。此外,由通州区企业网剧传媒制作的精品剧《冬去春来》也在2025中国广电视听精品之夜获得了“2026年度展望作品”。
在大会主会场之外,通州区也在月亮河市集同步举办了“视听潮集”分会场活动—通州月亮河光影主题市集。在北京远洋乐堤港B1层公益电影放映厅和通州万达等区域内商业场所,开展了“重温经典”全城热映公益电影放映。
本报记者 池阳 张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