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1293期 >2025-10-30编印

政策为笔 服务为墨 多轮驱动 架桥铺路
副中心打“组合拳”促金融发展
刊发日期:2025-10-3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曲经纬 赵鹏

秋阳漫洒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城市副中心正以政策为笔、服务为墨,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描摹壮阔画卷。近年来,通州区发改委相继发布了《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与《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施细则》等政策规定,多轮驱动,既为金融产业自身壮大注入强劲动能,又为金融活水滋养实体经济搭建畅通桥梁,在副中心这片热土上奏响产融共生的新乐章。

点燃引擎

最高千万补贴培育金融企业

为了培育金融产业“脊梁”,政策以精准激励点燃创新引擎。对独立法人金融类企业与金融科技企业,年度营收突破十亿、百亿、千亿元分别给予1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一次性支持,为成长型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金融机构若在技术、产品、服务上斩获国家级认可,可获50万元奖励,而副中心首创的示范应用,也能收获10万元鼓励,让每一份创新探索都能得到温暖回响。数字人民币场景创新更成政策焦点,在京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用可获30万元支持,副中心内的示范场景与推广活动亦有专项补贴,让前沿金融科技在副中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与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双中心”,是副中心金融业的战略航向。资产管理规模突破2000亿元的机构,能拿到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为财富管理机构筑牢发展根基;年度新增百亿理财规模、五十亿资管规模的机构,分别可获100万元、50万元奖励,推动财富管理业务如运河之水奔腾向前。

绿色金融领域同样亮点纷呈,银行机构年度新增绿色贷款超5亿元可获100万元支持,保险机构绿色保费超5000万元、证券机构绿色债券承保超1亿元均有专项补贴,更有资金支持机构参与绿色标准制定与绿色项目库建设,让绿色成为副中心金融业最鲜明的底色。

金融的生命力,终究要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绽放。副中心的政策精心编织起多元化金融供给矩阵:服务中小微企业超50家且新增贷款超2亿元的银行,能获50万元支持;为重点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的银行,可按贷款金额1%申领最高300万元风险补贴;针对科创企业与人才,银行开展“人才贷”“认股权贷”业务,服务达标即可获30万元奖励,保险机构科创类保费超百万也有补贴,为创新型企业爬坡过坎注入金融暖流。

从企业全生命周期出发,政策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重点企业首笔银行贷款可享1.5%贴息,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融资租赁设备更新均有专项补贴,中小微企业担保费补贴、非国有高精尖企业发债融资奖励等政策,为企业成长铺就“金融阶梯”。在产业资本融合领域,私募基金管理人投向副中心重点领域的资金,按规模分段可获最高2000万元支持;支持开展跨境股权投资业务,QDLP/QFLP试点机构也有最高100万元的奖励,让资本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更令人动容的是,政策始终怀揣“温度”。高层次金融人才可享职住平衡、激励评价等多维度支持;优质金融机构能获得“一对一”生活后勤保障,领军机构更有定制化政策支持。这份兼顾发展速度与人文关怀的政策礼包,正吸引着金融要素向副中心集聚。

潮起副中心,风好正扬帆。这些实施细则,既是副中心打造全球金融新高地的宣言书,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线图。未来五年,随着政策落地生根,将有更多金融机构在这里扎根成长,更多实体企业在这里获得滋养,共同书写副中心产融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业态蓬勃

增加值年均增9%、存贷增速全市领先

“从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9%,到存贷款余额增速稳居全市前茅,‘十四五’以来,副中心金融业紧扣‘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两大定位,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回顾副中心金融业发展成果时,用一组亮眼数据勾勒出行业蓬勃态势。截至2024年,副中心金融业已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在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领域交出亮眼答卷。

金融贡献力的持续增强,是副中心金融业发展的“压舱石”。2021年至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从119.6亿元增至141.9亿元,“这意味着金融业成为稳定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该负责人补充道。更值得关注的是,存贷款余额四年间年均增速15.8%,“这样的增速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充分说明副中心对资金的吸引力和配置能力不断提升。”该负责人说。

在财富管理生态塑造上,副中心同样成果显著。“十四五”以来,超150家优质金融类项目先后落地,既有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也有国内最大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北银理财,“目前辖区金融企业近480家,华夏理财、北银理财等持牌资管机构的资管规模超1.6万亿元,还完成了全国首例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案例,财富管理‘朋友圈’不断扩容。”这位负责人介绍,此外,全区33家挂牌上市企业,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上市目标,服贸会副中心金融专题展等品牌活动更让副中心财富管理影响力持续扩大。

绿色金融作为副中心的“特色名片”,四年间培育出强劲发展动能。“我们联合市级部门出台绿色金融政策,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承接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平稳运行,截至2025年9月,北京碳市场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超1.1亿吨。”该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北京城市副中心ESG投资基金暨全国首支ESG投资基金等相继设立,6家绿色金融特色机构、超560亿元的绿色信贷余额(占全区贷款余额18%),让副中心成为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的“试验田”,30余项首创性业务落地更彰显行业引领力。

金融科技领域的突破,为副中心金融业注入“新活力”。全区共有包括23家重点企业在内的金融科技类企业超150家,在核心领域已拥有4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业务覆盖供应链金融、智能支付等多个领域。“易宝支付获美国运通年度大奖,中关村科金连续第5年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同时登榜2025年中国科技50强,国电投云链等入围数字金融独角兽榜单,这些企业的亮眼表现,印证了副中心金融科技自主创新的硬实力。”该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副中心通过60余场“大运金融行”等惠企活动,助力超7800家小微企业获授信超776亿元,7700余户企业获贷款超294亿元;在风险防范上,6.1万余家企业纳入非法集资监测,“既让金融活水精准滋养实体经济,也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相关负责人说。

政策红利

依托副中心优势绿色贷款翻番

“从远郊区县支行到存贷规模破1100亿元的二级分行,副中心的好政策就是我们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工商银行通州分行行长叶伟的话,道出了工行与副中心同频共振的核心密码。

叶伟坦言:“‘两区’叠加‘通八条’‘金七条’这些政策太有吸引力了!”作为自贸试验区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核心区,叠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政策,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更与工行“五化转型”战略精准契合。《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带来的“红利”最让他感慨:“区政府的扶持让我们更有底气服务好实体经济!”依托政策支持,该行持续降低“两重、两新”项目及小微企业融资利率,近三年企业贷款增长超70%,普惠、绿色贷款规模翻番,金融活水精准流向发展重点领域。

政策“硬支撑”之外,政务服务的“软环境”更让企业暖心。“以前跑部门协调事项,现在‘服务包’机制下,区领导带队调研,‘服务管家’‘行业管家’主动上门,问题解决特别快!”叶伟举例,“一网通办”让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工作人员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客户服务上,这就是‘审批效率最高、行政服务最优’的真实体验。”

随着运河商务区近470家金融机构聚集,该行又收获了产业生态的“协同红利”。同业业务从无到有,还一起做绿色项目,叶伟说,他们在运河商务区设“绿色网点”,联合同业推进绿色融资,助力副中心“国家级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谈及未来,叶伟充满期待:“从服务市级机关东迁,到保障环球主题公园建设,每一步都离不开政策护航!”如今,该行正借着副中心“三最”营商品牌建设契机,计划依托工银集团“金融联合体”优势,深化与政府合作。“政策密度最高、服务响应最快、生态融合最深,这就是副中心的核心优势!”叶伟总结道,工行40年本土积淀叠加副中心战略升维,正是“金融企业创新有场景、展业有支撑、人才有保障”的最佳实践。

双向契合

多维度解决员工后顾之忧

“从2020年落户运河商务区至今,副中心的政策红利与优质营商环境,让我们从初创企业快速成长为拥有500余人、场景客户超2400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朱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细数企业与副中心共成长的故事。作为五大行中唯一注册地在北京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农银金科的发展轨迹正是副中心培育金融科技企业的缩影。

谈及落户副中心的初衷,朱玥坦言:“这是响应首都战略与共享发展红利的双向选择。”一方面,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行,需践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使命,而副中心作为首都“新两翼”之一,战略定位与农银金科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副中心在智慧场景建设上的潜力,与公司“技术创新、科技输出”的职能完美匹配,“我们能在这里研发智慧乡村、智慧城市等产品,再立足副中心辐射全国。”更让企业心动的是,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税收优惠,为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为我们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朱玥说。

五年间,农银金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副中心的“政策大礼包”,这份获得感让朱玥如数家珍:“2024年公司拿到近287万元扶持资金,在交通出行、人才招引、工作居住证办理、安居支持、人才称号评定等方面,员工认同感大幅提升,团队稳定性更强,这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底气。”

如今,农银金科已成为副中心金融科技领域的生力军:不仅推出农银惠农云、“农银睿达”司库服务平台、薪资管家、智慧食堂、车主专区平台等拳头产品,年均通过兴农商城创造3亿消费帮扶交易额,与华为、浪潮等100余家企业合作,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展望未来,该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创新力量,在‘三农’普惠场景、GBC生态场景、科技输出等重点领域,大胆探索、深入谋划,集中资源和能力,力争打造更多具有社会价值的‘出彩之作’。”未来,将继续依托副中心的发展优势,在服务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贡献更多金融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