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柴福娟)“从人民医院走出来的人大代表,就要把‘人民’二字刻在心上。”这是通州区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执行院长王天兵常挂在嘴边的话。身兼医院管理者与人大代表双重身份,他始终以“守护城市副中心居民健康”为初心,在医疗服务一线践行使命,全力打通优质医疗资源触达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日常行政事务繁杂,王天兵从未脱离临床一线。每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的诊室,耐心为患者问诊、制定治疗方案。截至目前,他已累计接诊患者近2000人次,完成手术200余台。
“以前想看北大人民医院的专家,得往市区跑,挂号难、路程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挂上王院长的号,省心又放心。”不少通州居民这样感慨。王天兵将“顶尖专家资源”牢牢扎根通州,用实际行动打破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域壁垒,让副中心居民无需奔波,就能享受到与市区同质的高水平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好不好,一线最有发言权。”在王天兵看来,提升医院服务能力的关键,在于精准倾听患者需求、解决一线痛点。为此,他创新建立“每周工作调度会”机制,四年来累计召开近200次会议,逐一梳理、解决医疗服务中的具体问题,涉及就诊流程优化、诊疗设备调配、医护协作效率提升等近300项。
这套“从一线中来,到一线中去”的工作法,为医院专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的创伤急救、肿瘤综合治疗等特色专科快速崛起,门急诊量较开业首年大幅增长156%,不仅能更好应对居民日常就医需求,更能在急危重症救治中扛起责任。
“王院长常说,和患者沟通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他每次查房都会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哪怕是重复多次的问题也从不厌烦,很多患者的焦虑都是被他的话化解的。”该院创伤救治中心病房护士长孙丽冰说,王天兵的沟通方式也成了医护团队的“学习范本”,让医院的人文关怀氛围愈发浓厚。
作为通州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核心推动者,王天兵把目光聚焦在“片区制医联体”能力提升上,尤其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离百姓最近的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他对团队提出明确要求:“社区有需求,必须马上办、务实办,绝不能让百姓的需求‘等一等’。”在他的推动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通过“双向派驻医护人员”“专家驻点带教”等方式,与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度协作。在北大人民医院的帮扶下,牛堡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肌骨康复、神经康复业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顺利通过康复转型机构验收。
“三甲医院负责治疗,社区医院就近康复,不用来回折腾,太方便了。”一位经历过“三甲—社区”转诊康复的患者说。这种“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模式,正是王天兵心中“理想就医模式”的生动实践,让居民在不同诊疗阶段都能找到合适的就医场所,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
“为老百姓服务,是人大代表的职责,也是医务工作者的本分。”王天兵说,未来他将继续带着这份初心,既要管好医院、建好专科,更要当好人大代表,把基层医疗的需求、百姓健康的期盼,转化为推动医疗服务升级的具体行动,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到百姓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