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想化解邻里矛盾却缺方法?想参与社区服务却没技能?如今,九棵树街道居民有了新选择——“志愿学院”,这所“技能加油站”涵盖矛盾调解、应急救援等实用课程,正为副中心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按下“加速键”。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九棵树街道承载着人口密集、业态多元的治理压力。2024年,街道上线“树下人家”小程序,实现志愿服务线上发布、积分兑换等数字化功能,为基层治理插上“科技翅膀”。但在实践中,志愿服务“临时性强、专业性弱、持续性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难以匹配精细化治理的现实需求。针对这一痛点,九棵树街道将社会动员体系建设列为2025年重点工作,创新创办“志愿学院”,面向社区工作者、村干及志愿者开展分层分类的系统化培训,精准破解志愿服务“谁来干、怎么干、如何长效干”的核心难题,以党建引领为基层治理注入“红色基因”。
首期“志愿学院”培训紧扣“学理念、学礼仪、学技能;能组织、能协作、能常态”的“三学三能”核心目标,精心设计五大课程模块,内容涵盖志愿服务团队管理、社区矛盾调解实务、沟通礼仪规范等实用内容。后续还将增设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应急救援培训及消防演习实操课程,全方位对接居民需求与社区痛点。为保障培训质量,街道特别邀请大学教授、心理服务专家等业内大咖授课,实现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有机结合。“以前以为做志愿者只要有热情就行,现在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门道!”玉兰湾社区志愿者课后兴奋地分享,“学会了专业的矛盾调解方法,以后邻里有摩擦,我也能主动上前帮忙化解了。”
为推动培训成果转化落地,九棵树街道同步建立“1+N”传帮带机制,要求每名结业学员回到社区后,至少带动5名新志愿者加入服务队伍,形成“培训一批、带动一批、留下一批”的良性循环。同时,鼓励各社区依托培训资源,组建“急救先锋队”“邻里帮帮团”等特色志愿队伍,推动志愿服务从“阶段性活动”向“日常化服务”转变。“创办‘志愿学院’,不仅是传授技能,更要唤醒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副中心有我’从口号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九棵树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作为”,这所家门口的“技能加油站”,正成为凝聚人心、激发活力的“红色引擎”。
下一步,九棵树街道“志愿学院”将根据社区治理新需求和居民新期待,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增设更多特色课程,确保“技能加油站”始终“油足质优”。同时,街道将进一步联动商企、驻街单位等资源,为志愿者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展示平台,让每一份志愿力量都能精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