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1287期 >2025-10-22编印

通州冷知识
美好向往 有趣传说 妈祖庙和里二泗村
刊发日期:2025-10-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佑民观牌楼 (2).JPG

里二泗码头遗址 (1).JPG

国槐 (2).JPG

_TJS4220.JPG

本报记者 石峰 张丹

妈祖文化在北方较为少见,为何大运河畔的通州区会出现一座妈祖庙?如今的妈祖庙已经更名为佑民观,这里供奉的金花圣母又是什么来历?佑民观所在的村落为何叫里二泗村?它和史料中记载的“李二寺”又有什么区别?本期通州冷知识,带您走进张家湾镇里二泗村,了解村名的历史渊源,探究佑民观的历史发展历程与大运河的紧密关系。

从天妃妈祖到金花圣母

佑民观始建于宋朝末年,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里二泗村西北角,北侧靠近小沿河路和运河故道,其繁荣发展与大运河的漕运历史息息相关。

元代时,里二泗村名为李二寺村,是古运河上的一个重要码头和关口。据王敬方《褒封水仙记》记载,“国朝漕运,为事重要,故南海诸神,有功于者皆得祀,惟天妃功大号尊,在祀最贵”。元朝第一次漕运成功后,元世祖敕封妈祖为天妃,南方来的船工、水手,为感谢妈祖天妃娘娘保佑,就在李二寺村的李二寺建了天妃殿,供奉“海上女神”妈祖。妈祖原名为林默,福建湄洲人,因生前经常救助海上遇难的渔民和客商,去世后被立庙祭祀,奉为海神。

随着漕运的不断发展,不少从里二泗经过的船只会在此停留,并到妈祖庙祈求平安顺利,因此庙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附近民众也都前来上香拜神,以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妈祖的香火日益旺盛,原有的殿宇逐渐难以满足香客的需求。于是,道长周从善对李二寺进行增修扩建,建玉皇阁,塑河神像,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竣工,并获嘉靖皇帝敕赐庙名为佑民观,村名为里二泗村。

明万历年间,漕运总督汤世隆以佑护漕运为由,奏请重修佑民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理事、通州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贾长宽介绍说:“由于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是通州区永乐店人,佑民观在其家乡,而李太后又仰慕送子娘娘金花,所以捐资对佑民观进行重修。”因此,民间传说能助产送子的金花夫人和能在海上救人护航的天妃娘娘合二为一。

金花娘娘被称为“送子娘娘”,传说有一位巡按的夫人遭遇了难产,更换了多位接生婆依然无法顺利生产。巡按大人在梦中得到一位老者指点,邀请一位叫金花的女子前来,孩子就能出生。巡按大人醒后,立刻派人寻找金花姑娘,最终找到了十余人。当最后一位年仅十四岁的姑娘走进后堂时,巡按夫人竟顺利产下一名男婴。金花姑娘因为能助产送子而受到人们敬仰,她去世后,民众建祠祀奉她,称为金花夫人。

到了清朝,顺治皇帝慕名来到佑民观上香求子,结果生了八子六女,而第三子正是康熙皇帝。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率领太子和文武官员亲临佑民观,巡视运河,商定运河修浚方案。康熙皇帝晋封妈祖娘娘为“天上圣母”,并御笔亲书“保障漕河”。此后,这里供奉的就是金花圣母了。

古运河畔的佑民观

佑民观曾经坐南朝北,大运河就在庙观门前,2003年重建后,改北向为南向,现佑民观山门前有一处人造的“小桥”,侧面写着“漕河”二字,就标志着曾经的古河道。在“小桥”的前面,矗立着四柱三楼式牌楼,整个牌楼集砖塑、石雕、木刻于一体,精致典雅,颇为壮观。牌楼正南写有“敕赐佑民观”,北面有康熙皇帝御笔所题的“保障漕河”四个大字。

佑民观南北中轴线上有四座神殿,第三座是圣母殿。圣母殿东面有一块石碑,碑顶双龙盘踞,碑额上书“圣旨钦赐”。碑体几乎全部损毁,只有上面五分之一处为原碑,其他都为新补,是记述周从善奏请嘉靖帝赐名“佑民观”详情的碑刻,只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严重毁坏。

第四座神殿为上下两层的玉皇阁,玉皇阁前的国槐,据说是周从善道长亲手所植,为一级古树,约500年历史。这棵国槐枝繁叶茂、蔽日参天,可容纳几十人在树下乘凉。

在漕运鼎盛时期,紧邻运河岸边的玉皇阁是个观赏景色的绝佳地点,多位文人雅士在此吟诗作赋。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多次往返京城,路过里二泗时,便下船登上玉皇阁,观赏周边美景,并赋诗《登张湾里二泗道院高阁》:弭舳聚氤氲,徙舄凌晖皎。旅积方此舒,波情亦堪绕。榛邱见蒙密,重关思窈窕。况此羽人居,青荧满幽眺……明万历进士王嘉谟写有《里二泗东皇祠下作》一诗,明顺天府通州人刘廷谏也曾作诗《七月十五日夜泛舟里二泗》等。曾经的里二泗,不仅是漕运繁华之地,也是咏史怀古的精神寄托之地。

“里二泗”名字的由来

在佑民观北侧约100米处,有一处里二泗码头遗址,大运河改道前,漕船穿行在里二泗村北,因此在村西北佑民观前形成了码头,而里二泗村村名的由来也和大运河有着紧密联系。由元代《析津志》中记载的“李二寺,村寺同名”可知,当时里二泗村西有个寺名叫“李二寺”,寺所在的村因寺而得名“李二寺”。由于古代张家湾段的北运河是由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凉水河四条河汇集而成,又被称为泗河。因此,“李二寺村”取其谐音才改为“里二泗村”。

贾长宽告诉记者,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运河自大棚村附近改道,流经张家湾的大运河故道因水量减少逐渐淤塞,最后变成一条小河。由于漕船不再经过张家湾,张家湾一带的码头逐渐走向衰落,但其功能并未完全丧失。张家湾所设的盐厂还留在原处,这条曾经的运河故道,成为输送食盐的专用运道,张家湾成为北京地区的食盐中转码头,故当地人把这条河叫作小盐河,如今里二泗村北小沿河路的名字便是源自小盐河。

关于里二泗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在元代时,村里有一村民名为李二。他白天给地主扛活,夜间住在河边的小土地庙里。李二听说建庙供神就能使穷人过上好日子,便决心攒钱修庙。他把平日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铜钱塞入庙内的小地窖里。不料村里的小顽童发现后,偷偷把藏在窖里的钱拿走了。几年后,李二觉得钱已经不少,可以买砖瓦木料了。可打开地窖一看,一个铜钱也没有。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继续攒钱。这回他把钱装进土地爷塑像的肚子里。又过些年,想着该修庙了,却又发现钱不见了。他依然继续攒钱,直到一天夜里,他在梦中看见许多天兵天将,有的锯木刨板,有的凿石砌砖,响声嘈杂。不多时,村边建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庙。他欣喜万分,睁眼一看,才知是梦,于是心生郁闷与世长辞了。第二天清早,村民们真的看见河岸边突然矗起一座大庙,就纷纷跑来告诉李二,却发现李二已经去世。村民说这座庙是李二请来天兵天将建造的,于是就将这庙叫作李二寺。

漕运时期,里二泗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香火庙会,民间流传“西有白云观,东有佑民观”之说。里二泗的庙会不但多而且持续时间长。农历正月十五到三十、五月初五开设庙场香会,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和山东等地的官民纷纷赶来参加。有高跷、小车、秧歌、少林、狮子、大鼓、十不闲、竹马、中幡、龙灯等数十种民间花会表演。届时彩台弦唱,各路花会争先奔赴进香,拜庙娱乐,颇具盛况。

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里二泗)前临运河,五月朔至端阳日,于河内斗龙舟、夺锦标。香会纷纭,游人络绎。”又据《北京市志稿·庙集》记载:“里二泗河神祠四月四日有庙会,祠在张家湾运河之滨。昔年江浙两省漕运皆由内河,粮船至此停泊者数十艘,凑费演戏酬神……红男绿女,少长咸集。庙外有百货摊。”

在二十世纪早期,里二泗每年举办两次庙会,分别是农历正月十五和五月初一。尤以正月十五最为繁盛,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这里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当天上午,里二泗以南和以北的各村组成的南八会、北八会,都会来佑民观举行朝顶进香仪式。庙内进香时,庙外牌楼前后就是各档花会大显身手、尽情表演的地方,观众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摩肩接踵,热闹非凡。里二泗小车会就是当时组建的一支民间文艺团队,一代代延续至今,现已成为通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