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柴福娟)“以前组织居民议事,要么冷场没人说话,要么各说各的吵成一团,现在终于知道怎么找对议题、凝聚共识了!”刚结束社区工作者能力培训,漷县镇一名社工就迫不及待分享收获。近日,漷县镇精准聚焦基层治理痛点,为各社区(村)社工、志愿者及社区服务积极分子量身打造了一场“实战型”能力提升培训会,用创新教学破解“干部忙、群众看”的治理难题,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基层治理的关键,是把‘人’的工作做细做实。”培训课堂上,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马海燕的一句话,让在场学员频频点头。首场“社区协商议事——聚焦议题边界与路径方法”专题授课,没有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以社区里常见的邻里纠纷、公共空间使用争议等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带领学员沉浸式拆解“如何从群众需求里找真议题”。“之前总想着‘我们觉得居民需要什么’,结果组织的活动没人感兴趣。”一位社区志愿者恍然大悟,“现在才明白,要先听居民‘真正想要什么’,议题找对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马海燕还通过“案例分析+方法提炼”的模式,手把手教大家设计规范的议事流程,让学员们快速掌握“从需求到行动”的动员技巧,为后续开展工作筑牢方法论根基。
如果说首场授课是“理论充电”,那第二场“核心技能培训”就是“实战练兵”。课堂直接变身“社区议事模拟现场”,围绕“如何让沉默居民开口”“如何化解议事分歧”等高频难题,学员们分成小组,扮演居民、社工、物业等不同角色,沉浸式演练议事全过程。“我扮演的是反对加装电梯的老人,一开始态度特别强硬,没想到小组里的‘社工’没有跟我争论,反而先听我担心的采光、费用问题,再慢慢找解决方案,最后我居然主动同意了!”一位参与角色扮演的学员笑着说。通过模拟“小区公共空间利用”“老旧小区改造意见征集”等场景,学员们现场实践“共识凝聚法”,在你来我往的沟通中,学会了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真正实现了从“知道方法”到“会用方法”的跨越。
“过去总觉得居民不积极,其实是我们的服务方式没找对。”结训时,一位社区骨干的感悟引发共鸣,“‘以人民为中心’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这场培训不仅给学员们带来了“工具箱”,更带来了思想上的转变——从“我为你服务”到“我与你共建”,越来越多的社工和志愿者意识到,只有精准动员、高效协商,才能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内生动力。
“这只是一个开始。”漷县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漷县镇将构建“精准培训—一线实践—定期复盘”的闭环培育模式,持续完善社工与志愿者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培养更多“能动员、善协调、有活力”的治理骨干。同时,通过“骨干带群众”的方式,吸引更多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逐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为漷县镇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