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286期 >2025-10-21编印

梨园镇京洲园社区居民王凤珍
老党员诠释“远亲不如近邻”
刊发日期:2025-10-2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田兆玉

梨园镇京洲园社区中泽雅园小区402号楼2单元里,一心为民的老党员王凤珍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累计志愿服务3340小时,生动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真谛,成为社区里最温暖的那把“钥匙”,打开了邻里之间的心门。

巧手匠心守护楼道“门面”

清晨六点,69岁的王凤珍带着“三件宝”——铲刀、喷壶、布,作为社区首批“小巷管家”,维护楼道的整洁美观成为她十年如一日的“晨练固定项目”。

面对楼道里屡禁不绝、难以清除的“牛皮癣”小广告,她经过反复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清、巡、劝”三步工作法,更创新性地总结出“温水浸泡法”。一壶温水,既保护了墙面瓷砖,又能将顽固广告彻底清除。

遇到正在张贴广告的人,她会立刻上前,温和而坚定地劝阻。在她看来,楼道是大家的公共空间,需要共同维护。这份执着与用心感染了邻里,大家纷纷加入爱护环境的行列。居民们由衷感慨:“有了王大姐,单元门再没被广告糊住,楼梯间永远亮堂堂。”

热心参与共建社区家园

王凤珍的热心肠不仅体现在楼门管理上,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总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无论是周末的环境整治大扫除,还是热闹的社区文艺演出;无论是常态化的志愿服务,还是各类公益宣传活动,她总是积极参与,忙前忙后,乐在其中。

清扫落叶、布置会场、发放宣传单……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汗水,为社区的和谐美好添砖加瓦。“社区就是自己的家,家的温馨需要每一个人共同去营造和维护”,这是王凤珍常挂在嘴边的话。

参加社区“邻里矛盾调解‘老娘舅’智慧研习院”培训后,王凤珍更深刻理解了“情感共鸣”的力量。她将所学融入社区活动策划,在重阳节包饺子时特别设置“邻里心愿墙”,鼓励居民写下对邻居的感谢与祝福。这种温暖互动让许多原本陌生的邻居打开了心扉,活动后,楼里自发形成了“互助结对”网络,成为402号楼2单元的新常态。

点滴善举传递身边“温度”

王凤珍还是单元里公认的“贴心人”。

看到老人下楼扔垃圾步履艰难,她便主动接过垃圾袋,默默帮忙处理;见到有老人因腿脚不便下楼困难,她总是小心搀扶,步步留心,生怕有一点闪失;得知老人生病需买药却不便出门,她深知用药不能耽误,二话不说,拿起药单就直奔药店……

楼里年轻人受她感染,自发组建“代跑腿”志愿服务队,轮流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采购生活用品;孩子们成立“小小保洁队”,周末主动维护楼道卫生。居民们养成了“顺手公益”的习惯——看到邻居门口有垃圾就帮忙带下楼,发现公共区域脏乱立即清理。这种“一人带头、全员响应”的互助氛围,让402号楼2单元成为社区公认的“温情驿站”。

“我的价值体现在家长里短里”

王凤珍胸前,党徽与志愿者徽章相伴闪耀,映照着她22年不变的党员初心。这份初心,是她风雨无阻的动力源泉。无论是烈日当头的酷暑,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在社区志愿服务的岗位上,总能看到她坚守的身影。她用敬业与奉献守护社区的安全与秩序,赢得了居民们的一致尊敬。

如今,69岁的她每日穿梭在熟悉的楼宇之间,步履不停。当被问及十年如一日坚持的动力,她朴实一笑:“党员就要永远站在群众需要的地方。我的价值啊,就在这家长里短、鸡毛蒜皮里。”王凤珍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楼门长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党员奉献篇章,为社区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