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赵鹏)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这座宏伟宫阙的建成,与蜿蜒千里的大运河密不可分。太和殿内蟠龙金柱砖石的漕运之旅究竟是怎样的,记者昨天获悉,本周六,首都图书馆将为市民揭开这一谜底。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紫禁城,浩大的备料工作就持续了近十年。如何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筑材料汇集北京?这一艰巨任务落在了大运河的肩上。
紫禁城宫殿众多,对木材的需求量极其巨大。据记载,明成祖迁都之议既定,便“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这些从南方深山采伐的巨木,需先经由各地水系转运至大运河,再循河北上,最终抵达通州张家湾码头。这段漫长的旅程,从砍伐地到北京,耗时短则两三年,长则四五年之久。
建造紫禁城所用的砖,大多来自山东临清,此地所产青砖素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的美名。临清地处会通河与卫河要冲,是南北漕运的咽喉所在。当时,临清贡砖的运输主要依赖漕船沿运河北上。为保障贡砖的运输,朝廷自明永乐三年(1405年)起便明令规定,每艘“百料”规模的漕船须携带贡砖20块。至天顺年间,所有运送漕粮的船只途经临清时,均需载砖40块。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增加到每艘漕船带120块、民船每艘带12块。如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或遗失,还要责令带运者赔偿。
大运河上,千帆所载,远不只是冷硬的巨木与砖石,这条黄金水道,将四方的物资与匠才汇成洪流,浩浩荡荡,托举起一座伟大都城的辉煌。
事实上,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与北京的建都史紧密相关。在北京从边疆军事重镇跃升为国家首都的过程中,大运河起了关键作用。北京的建都史伴随着运河的开挖史,大运河不仅是大一统国家的物资通道,也是政治、经济、文化能量的传导载体。而首都的地位又反哺运河的持续开凿与维护。运河与首都相互依存的千年史,是一部鲜活生动又意蕴深厚的中国故事。
大运河是如何推动北京从一个“边疆军事重镇”跃升为“国家首都”的?为什么说北京的“建都史”就是一部“运河开挖史”?这体现了怎样的共生关系?10月18日10:00在首都图书馆(华威桥馆)A座报告厅,京师讲堂将特邀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运河文化研学基地主任王卫华,为市民深度解读大运河与北京城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