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郑实)昨天,数十位正在参加“2025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的中外嘉宾,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腹地,齐聚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开启了一场与千年文脉的深度对话。
从战国时期的陶器到汉代的砖瓦,这些沉睡千年的文明印记,正通过考古工作者的手,向来自全球的智库专家、企业领袖和各界友人生动地讲述着“通州城”最早的故事。嘉宾们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在遗址博物馆内驻足观看,仔细聆听讲解。一件出土自大型战国墓葬的玉石串饰,以及原址展示的西汉水井、汉魏陶窑址,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了解到这里曾清理出两百多座两汉时期水井,是北京地区首次考古发掘并记录的汉代井群时,无不感叹于历史的厚重与考古工作的意义。
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与会嘉宾在路县故城遗址发掘现场感慨道:“看到这些古老又充满故事感的文物,我很震撼,也让我对通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期待后面的论坛活动内容了,想象一下在这古老的城市中谈论‘和合与共’将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路县故城遗址,不仅是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更是今天城市副中心这座城的文明根系的遗址,让嘉宾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古城的轮廓,更是一种“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城市发展哲学。从清晰的城址布局中,能窥见中国早期成熟的城市规划思想,也在向世界表明,今天城市副中心的科学规划,同样传承了这种尊重地理、服务民生的古老智慧基因。
昨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2025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在城市副中心正式开幕。本届论坛以“和合共生:全球发展的基础与秩序”为主题,与会嘉宾将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论坛架构丰富,采用了“1个主论坛+15个分论坛+1个圆桌对话”的立体化模式,议题涵盖“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全球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等关键领域,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探寻共同发展的可行路径。这场思想盛宴的举办地,恰恰位于承载了千年运河文明的土地上,使得关于未来的探讨更具历史纵深感和文明对话的意义。
谈及选址大运河畔举办此次全球性论坛的深意,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秘书处协调人嵇先白表示:“大运河是古代实现现代化以及连接全球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一河连接政治中心以及经济中心,把中国的主要水系连接在一起,这证明我们所倡导的,基于互联互通,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全球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成功的实践。所以我们选择在大运河畔举办此次活动,是向全世界宣介中国成功地实现现代化以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经验。”这番阐述,将古老的运河智慧与当代的全球发展议题紧密相连,为论坛注入了独特的历史视角与文化底气。从路县故城的千年回响,到京杭大运河的千年流淌,再到今天全球发展论坛的思想碰撞,北京城市副中心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演绎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与发展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