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群琛 石峰 王戬
阔别两年,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于今日开幕。今年,北京国际非遗周来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并在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等地举办多场展览与活动,为市民献上内容丰富的文化盛宴。部分通州区非遗项目也将参与其中,展示创新,走向国际舞台。据悉,本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将以“非遗携手美好生活”为主题,集中展示五大洲共计61个国家和地区的非遗精品。活动持续至10月21日,面向公众开放,无需预约。
传承:通州非遗讲述运河故事
“花丝缠绕九霄纹,镶嵌乾坤方寸间。”花丝镶嵌是一门传承久远的宫廷手工技艺,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目前通州区共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便是其中之一。花丝镶嵌技艺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明朝中晚期达到技艺巅峰,在本次北京国际非遗周期间,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带来了不少分量十足的精美作品。
其中有一座通体由花丝镶嵌工艺制作而成的“燃灯塔”格外引人注目,目前摆放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共享大厅一层。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汝婕介绍,该作品以1∶40的比例真实再现燃灯塔,在结构和细节上都做到了对原塔的精准还原。花丝镶嵌燃灯塔高1.1米,由2000多个纯手工部件组成,历时22个月制作完成,整座宝塔金光熠熠。燃灯塔作为通州的标志性建筑,与花丝镶嵌技艺有着不解之缘。1958年,北京花丝镶嵌厂就成立于通州燃灯塔下,经过时代更迭,当年的老工艺厂已变成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虽已搬离原址,但仍在通州大运河畔伴随城市共同成长。
同在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还有18K金花丝镶嵌凤穿牡丹吊坠项链,位于共享大厅地下一层。在金丝勾勒的凤凰图案中,一朵鲜艳的红牡丹宝石镶嵌其中,尽显工艺的繁杂与奢侈。凤穿牡丹是传统的吉祥图案,凤为百鸟之王,牡丹为百花之王,两者结合,象征安宁吉祥,富贵兴旺。此外,造型精美的花卉饰品、栩栩如生的葫芦摆件、精雕细琢的贝壳挂件等作品都将在北京国际非遗周上集中展出。
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与北京城市图书馆之间的连廊中,您别错过景泰蓝作品展。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我国宫廷艺术的杰出代表,也同样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且使用的釉料多以蓝色为主,故得名景泰蓝。景泰蓝的制作工艺相当繁复,一件景泰蓝制品要经过108道工序,需历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多重考验,且全部手工精制而成。本届北京国际非遗周,来自马驹桥镇的景泰蓝技艺非遗传承人王春霞带来了多个地域风格鲜明、文化内涵深厚的景泰蓝工艺制品。
其中,有反映通州本土运河文化的“古塔凌云”彩盘和“漕运码头”笔筒。“古塔凌云”彩盘以燃灯佛舍利塔为主体,细节丰富,色彩明丽,令人赏心悦目。画面中,燃灯塔傲然屹立于大运河畔,运河码头上绿植繁茂,桃花盛开,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漕运码头”笔筒则以漕运时期的通州古镇张家湾为主题,描绘了张家湾古城外的漕运盛况:大运河上舳舻千里、漕船如织,运输木材的漕船依次在码头停靠,岸上的人们正忙碌地运输木材,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张家湾在漕运时期的繁华图景。
此外,群仙赐福瓶也以精美繁杂的纹饰让人眼前一亮,该作品以我国民间喜闻乐见的暗八仙(八仙手中的法器)为主体纹样,寓意群仙祝寿。瓶颈装饰有福寿三多图案,佛手、桃子和石榴分别寓意多福、多寿、多子,瓶身上翱翔于祥云之间的红蝙蝠,取其“洪福”谐音,象征洪福齐天,寄托了国家祥和、人民顺遂的美好祝愿。现场还有不少精致典雅的珠宝首饰、造型逼真的动物摆件等景泰蓝工艺品展出。
创新:老手艺新设计展现年轻活力
砖红的花盆、棕色的枝干、杏黄的花朵……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内,一盆特殊的腊梅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仔细观看这盆腊梅,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还只是花骨朵。如今距离蜡梅花期尚早,让这盆蜡梅盛放的并不是科技与狠活,而是来自通州的非遗项目通草花,作者是通草花制作技艺传承人李依凡。
今年北京国际非遗周上,李依凡会为观众展示通草花的传统技艺与当下创新。这盆蜡梅就是通草花制作传统技艺的展现,李依凡告诉记者,通草花的原材料是中药材通草的梗,将通草梗削片、闷润,然后制成各种花朵的样式,这个技法在《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以及史书中均有提及,而在北京国际非遗周现场,李依凡和她的学生为参观者带来了传统的通草花制作体验。
而对通草花制品的创新则是另一项展示重点。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与北京城市图书馆之间的展区内,利用通草花制作技艺制成的各式精美胸针引人注目。北京已经入秋,李依凡特意准备了许多银杏叶形状的胸针。“说到秋天不少人会想到金黄色的银杏叶,而且北京城市图书馆的顶棚也是由无数片银杏组成的。”
李依凡的家乡在通州区漷县镇靛庄村,一个“靛”字揭示了此处历史。当年这里曾种植蓝靛草,并将成品顺运河南下运到南方,再由手艺精湛的南方匠人染成各式手工艺品并运往全国。本次北京国际非遗周上,李依凡也带来蓝靛草与通草花技艺制成的胸针等饰品。“通草花制作是我传承的手艺,蓝靛草曾是我家乡的标志,我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想借助这个平台让世界看到优质的中国非遗文化。”李依凡说。
同样是在这个展区内还能看到锡雕。这是发源于清朝同治年间的金属工艺,采用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瑞兽、花鸟、戏曲人物、名胜古迹、诗歌词曲等。参加本次北京国际非遗周的通州区锡雕代表性传承人李金波现居通州宋庄,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庆国。李金波介绍,本次参展的不仅有完全传统锡雕的仿生壶等艺术品,还有许多自己琢磨的创新品。展品中有一把锡壶,上面刻画着栩栩如生的牡丹图案。它先运用锡雕的剔刻工艺,精准勾勒出牡丹的轮廓,再以国画工笔技法填充色彩。在光线的映照下,牡丹呈现出浮雕般高于表面的视觉效果。
还有一个黑色锡罐,其表面带有类似纸张燃烧后的火痕状纹理。该罐子采用遍涂工艺制作,先用不同颜色的大漆一层层地涂满罐体,接着封上一层黑漆,最后用砂纸仔细打磨。遍涂工艺通常多用于木胎表面,而李金波将其运用在锡器上,使锡罐呈现出独特的质感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本次国际非遗周还将首次展出紫气东来三材壶。作为李金波最为珍视的创新作品,该壶瓶身融合了铜、银、锡三种材料,表面为铜质、中部为银质、内部为锡质,整体呈现出紫红色。“我始终在思索如何将非遗锡雕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并进行了诸多尝试。希望借由本次国际非遗周的契机,能与其他非遗传承人和年轻人相互借鉴、学习,汲取新鲜的活力与创意,让锡雕在新潮流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李金波说。
多彩:让世界爱上中国文化
北京绢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品,以丝绢为主制成人形的民族手工艺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仕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在制作中,制作者需要经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头饰等十几道工序的精细手工,做成栩栩如生、色彩绚烂的立体玩偶造型。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之间,副中心企业唐人坊带着“唐娃娃”亮相本次北京国际非遗周,展品融入中国风元素,既有戏曲系列、敦煌系列、“四大美女”系列等传统中国风元素,又有近年火爆的黑神话悟空等造型的产品。此外,现场大家还能见到“琼琚映影”立体相框画、“凤冠披霞”凤冠系列冰箱贴、“镂念错彩”系列挂饰等多用途艺术品,展现了唐人坊传统绢人结合现代审美进行的创新设计。从人物的神态到服饰的纹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唐人坊通过这些作品,使传统北京绢人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与情感需求。
“作为副中心文化文创产业的头部企业,我们精心打造的北京绢人‘唐娃娃’系列产品在国际舞台上精彩亮相,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有力展示,更是一次重要的文化输出实践。我们一直在寻求商品走出国门的更多机会,目前已有6寸可爱款和‘好运娃’系列走向世界,还将展开定制化服务和开设手工培训课程等。借助本次北京国际非遗周这一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我们希望可以与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企业建立合作,让世界爱上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更多国际友人的视线。”唐人坊副总经理孙筱迪介绍。
多元:看尽五大洲非遗精华
除了中国传统的优质非遗项目,本届北京国际非遗周上还将集中展示来自五大洲的非遗精华,它们与我国非遗项目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请您到场仔细看看。
亚洲展区中,工作人员还原了马来西亚“娘惹风情”沉浸式空间,可以现场试穿手工刺绣的“克峇(音同八)雅”服饰。娘惹克峇雅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土生华人的传统服饰,以手工刺绣和跨文化融合著称。娘惹克峇雅是15—17世纪中国移民与当地马来人、欧洲文化融合的产物,融合了明朝女服特色与欧洲刺绣工艺。2024年12月,娘惹克峇雅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首个入选的东南亚传统服饰。该服饰不仅保留中华文化印记,还融入马来、欧洲元素,反映了多元文化共存的特点。
喜欢非洲文化的朋友可以在现场看到埃及莎(此处音同娑)草纸的全流程制作,这项距今3000年的手工艺让当时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重要的文学、科技著作有了书写载体。同时津巴布韦的石雕大师还在现场与非洲鼓乐即兴互动,展示原始艺术的生命力。欧洲展区内,格鲁吉亚复调合唱团将带来现场音乐会,芬兰的设计师将银饰工艺与智能穿戴相结合,展示科技与传统的碰撞;而在美洲展区中,墨西哥木雕工坊开放创作过程,您可以现场给喜爱的木雕上色。最后来到了大洋洲展区,燕麦、蜂蜜等特色产品邀请您用味蕾感受南半球的馈赠。
通州区分会场
通汇雅韵+浙里风韵 运河联结南北非遗
第二届北京国际非遗周通州区分会场以“非遗携手美好生活·运河联结南北非遗”为主题,于10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区——燃灯塔景区亮相。本次活动由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共同主办,活动旨在全面展示通州区及浙江省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本次分会场活动以大运河文化带为纽带,巧妙搭建起京浙非遗对话的桥梁。活动通过“通汇雅韵”(通州非遗)与“浙里风韵”(浙江非遗)两大板块的并置与交融,致力于打造一个集观赏性、体验性、互动性、消费性于一体的开放式、沉浸式非遗文化盛会。
其中,通汇雅韵——通州非遗生活体验区以“可学、可玩、可购、可品”为设计原则,设置“巧夺天工”传统手工艺坊、“舌尖上的通州”非遗美食廊、“通州记忆”互动打卡区等多个主题单元。
浙里风韵——浙江非遗生活美学展则推出茶书房雅集:一席江南·茶墨同香;丝竹雅韵长廊:一指清风·丝舞扇影;竹艺生活空间:一隅清幽·竹见匠心等板块。此外还有浙里手信·地道风物、浙里有艺·舞台传薪等类型多元的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