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273期 >2025-09-26编印

小手护碧水,亲子共节水
科普月副中心生态地标开启节水行动
刊发日期:2025-09-2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赵鹏

9月的北京,秋阳正好,微风不燥,全国科普月的热潮全面掀起。记者日前从通州区科协获悉,北京碧水再生水厂科普基地迎来“小手护碧水,亲子共节水”全国科普月环保节水活动,在副中心开启“生态环保、珍惜水资源”的沉浸式绿洲之旅。

旧厂升级解锁消夏新地标

碧水再生水厂前身是2002年建成的老旧污水处理厂,能耗高、臭气重,与城市发展的脚步愈发脱节。2014年底,一场关乎生态蝶变的升级改造拉开序幕。通州区委区政府统筹部署,授权区水务局作为实施单位,引进中国水环境集团先进技术与资金入驻,采用BOT协议,仅用98天就完成主体结构封顶。2017年新厂通水时,占地缩减至110亩,日处理量却跃升至18万吨,出水标准提升至北京市京标B类,园区蜕变为今日的生态绿洲,如今更成为京城畅游新地标,解锁趣玩与科普学习的双重新体验。

伴随着环保节水活动的开展,碧水澜园节水展区一片热闹景象。众多青少年与家长早早赶来,讲述节水故事,绘制精美海报,积极参与环保节水倡议。

在澜园景观区,诸多巧妙的设计讲述着污水厂的科普小故事。迎客的彩虹桥雕塑、海绵设施建设的步道、科普湿地池塘、四座通风塔,还有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老式压水机等,向公众展示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讲述着污水净化重生的奇妙旅程。

园区游乐设施成为欢乐天地,孩子们边玩边学,乐趣无穷。而大运河文化墙徐徐展开,以生动的画面和文字讲述着流淌千年的水故事,让公众在游玩的同时,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亲子趣游见证污水“蜕变”

园区里,近三百种绿植郁郁葱葱,几十种鸟类在枝头穿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还有脚下不会积水的步道等海绵设施,都让参观者新鲜好奇。

亲子家庭跟随着志愿者的脚步走进负一层科普区。浑浊的污水在预处理、生化处理等工艺环节中逐渐变清,23小时的“蜕变之旅”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听到志愿者介绍,这些再生水不仅可以用来给河道补水,还能供给环球影城做景观用水,小朋友们凑到展台前仔细观察。

在“节水宣教基地”,通州水务IP形象“蓝宝”的玩偶很受欢迎。据介绍,其原型是守护潞水的“潞龙”,古时候滋养着通州百姓,如今也在守护珍贵的水资源。

碧水再生水厂科普工作负责人石睿介绍,该园区作为全国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今后将持续开展丰富的青少年科普活动,用实践证明治污的地方也能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教材,凝聚社会合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