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西岸篮球场上,市民享受夜生活。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陈强
当太阳即将沉入地平线时,天空变成了深邃的蓝色,温柔地包裹着整个城市。此刻,灯火初上,眼前的一切都沉浸在这蓝色梦幻之中。摄影师们喜欢把这短暂的美丽时刻称为“蓝色时分”。
上周末的“蓝色时分”,在城市副中心运河西岸滨水空间,一家刚开业没几天的小店人头攒动——年轻人从琳琅满目的货架上选取异国泡面,加上爱吃的蔬菜、海鲜,接上开水……等待的三分钟里,可以静静欣赏窗外的千年运河。
曾经,副中心所在地通州被称为“睡城”,商业业态单一,能满足的只是“柴米油盐”的基本需求。烟火气、时尚感、松弛感似乎与这座城市不相干。
谁能想到,如今的通州,“通利福尼亚”“北京外滩”成了新名片,社交媒体上,众多city walk爱好者们总结出了各式各样的一日游攻略,甚至引来了外国网红。繁荣背后,一众悄然涌现、风格各异的特色小店,是副中心商业活力与生活氛围“双提升”的生动注脚。
活力之新
新奇体验吸引年轻人聚集
从北运河西地铁站出来,步入暮色中的运河西岸滨水空间,很容易找到这家主打“自助泡面”的网红店。它实在是太独特了——外观像是由几个集装箱拼接起来;透过大大的落地窗往里看,30多种异国泡面摆满了整面墙;屋里还有年轻人喜欢的果酒吧台、扭蛋机。
“我想把好玩的、有趣的体验带给更多人。”店铺主理人彭女士说,店铺装修时,她怕运河边聚不起人气儿,就在社交媒体上预热,评论区的留言让她很感动,很多人说,每天下班都来看看进展,盼着早点体验。
站在店门口,运河晚风轻轻拂过脸颊,抬头看,运河商务区幢幢高楼很是繁华。“主打情绪价值!”26岁的通州姑娘郎雨晨说,这家店满足了个性化、微醺社交的需求。旁边的两位朋友,分别住朝阳、西城。每人一碗泡面,一杯果酒。
活力之深
文化底蕴塑造独特格调
河北人李珊已经在通州安家20年了。其中有16年,她每个工作日都要踏上地铁,挤在人群里,像“潮汐”一样早晨涌入市中心工作,晚上再返回通州睡觉。
曾经的通州是“睡城”。大量像李珊一样的居民,在北京东部城区上班。他们的社会关系、消费习惯和生活重心都围绕着市中心。“早年间,通州的产业和就业机会远不足以支撑这么多人。”2021年夏天,李珊把工作换到了北苑街道万达写字楼里,每天早晨骑车10分钟就到公司。
这几年,李珊频繁开启“老城寻宝之旅”——从车水马龙的新华大街拐进中图文创园,老水塔里竟藏着一家预约制咖啡馆,安静、小众、精致;经过熙熙攘攘的中学门口,把车停在米开TOWN文创园门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家书店,顶天立地放置的书架把氛围感拉满,让人很容易产生阅读的欲望。
未来,通州老城文化底蕴塑造出的独特格调,将更加值得期待。
活力之广
多元生态满足复合需求
在成为副中心特色小镇之前,宋庄已经火遍艺术圈。这里与法国巴比松、美国东村、德国达豪齐名,聚集了7000多位艺术家,3000平方米以上的美术馆、艺术展馆有35家。
宋庄镇小堡村是一座被艺术改变的乡村。村里的很多店铺拥有大量粉丝,即便看不懂艺术的游客,也愿意到店里坐一坐、逛一逛。
已经在宋庄从事文旅工作10多年的王盼盼说,这是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类店往往贩卖创意、设计和生活方式,用多元生态满足复合需求,“它们像是一根根线,把艺术家、设计师和游客连接起来。”
“宋庄的艺术魅力,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才知其中迷人之处。我在这儿逛了10多年,越来越感觉宋庄是个独特的地方。”王盼盼说,作为特色小镇的宋庄,体现了副中心商业生态的多元化和丰富性,这片区域的商业配套已经从最初的基础型消费升级为体验型、审美型消费,构成了一个“迷人的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