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语涵)京津冀协同发展势能正加快积聚。昨天,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上半年京津冀经济成绩单。上半年,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其中,工业增势较好,上半年,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0%、5.1%和7.4%。
工业方面,京津冀高精尖产业显现活力,北京、河北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8%和10.6%,北京、天津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2.9%和16.4%,同比分别提高0.3个和1.7个百分点。北京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产量成倍增长,天津电子计算机整机、服务机器人增长超两成,河北锂离子电池增长69.3%。
服务业方面,现代服务业有力支撑,北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分别增长11.1%和8.1%,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八成;天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河北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9.0%和6.6%,均高于服务业平均水平。
从投资看,京津冀三地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分别增长14.1%、5.5%和6.5%。高技术产业投资活跃,三地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2倍、14.3%和40.9%。从消费看,京津冀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97.8亿元,同比增长0.7%。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显效,三地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6%、12.2%和9.5%。
上半年,京津冀在产业和创新协同领域不断结出硕果,其中,天津来自京冀的产业项目到位金额990.4亿元,占全部产业项目到位金额近五成。新“两翼”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上半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8.7%。今年以来新增重点在谈项目400个,已注册重点企业230个,“两区”新增入库项目375个、落地204个,其中入库外资项目86个、落地47个。雄安新区加速建设未来之城。雄安高新区挂牌成立一周年,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未来科创城轨道智慧交通联合实验室等7个平台项目揭牌,一批创新企业、高端商业正式入驻,形成“科技+产业+服务”的全链条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