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252期 >2025-08-28编印

通州多点发力树立垃圾分类新风尚,全民携手共筑绿色家园
越来越多的通州市民习惯了“随手分”
刊发日期:2025-08-2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冯维静

在城市副中心,垃圾分类正从要求逐步转变为居民的日常习惯。连日来,通州区各街乡镇因地制宜,以党建引领、青少年参与、家校社协同、创新激励机制等多元形式,开展系列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让“人人分类、家家参与”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建设绿色副中心凝聚起全民力量。

党建牵线搭台

“党员带头学、带头做,我们更要跟上脚步!”刚完成一幅垃圾分类主题纽扣画的居民李阿姨,拿着作品笑得格外开心。近日,新华街道如意社区党总支部以“党建+环保”为抓手,举办垃圾分类环保纽扣画手工活动,30余名党员、群众及青少年齐聚一堂,在“知识+实践”的互动中筑牢环保共识。党员志愿者化身“宣讲员”,围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设“垃圾分类微课堂”。结合图文展板与“菜叶怎么分”“旧电池投哪里”等生活实例,志愿者不仅解读政策要点,更强调党员在分类工作中的示范责任。“可回收物投入什么颜色的垃圾桶?”“厨余垃圾应该投放到哪个标识的容器里?”互动问答、分类挑战赛环节中,现场青少年踊跃举手,党员志愿者耐心答疑,将绿色理念融入轻松交流,让环保意识从小扎根。

手工创作环节,专业老师带来的垃圾分类主题纽扣画作品引发居民兴趣。大家拿起社区提供的废弃纽扣、画板、胶水等材料,以“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标识为灵感,描绘垃圾正确分类后的清新场景——有的家庭以蓝色为主色调,勾勒可回收物循环利用的图景;有的则用绿色笔触,展现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党员家庭率先动手,带动身边群众发挥创意,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纽扣画,不仅是居民对绿色生活的向往,更成为“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生动见证。

小手拉大手

“妈妈,塑料瓶是可回收物,要攒起来投到蓝色回收箱!”在六合新村社区,刚参加完垃圾分类活动的小朋友,正拿着宣传手册给家长“上课”。作为通州区“副中心有我”垃圾分类专项行动的重要实践,六合新村升级“小手拉大手”志愿服务至2.0模式,通过沉浸式活动掀起“全家学习”热潮,目前社区居民分类准确率已达92%,提前超额完成通州区“2025年居住小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全覆盖”目标。

此次活动围绕“拾一片垃圾,留一寸净土;传一次分类,添一分智慧;聚家校之力,筑绿色家园”理念,聚焦“孩子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区”的传导路径。社区社工用“孩子听得懂、能转述”的语言,结合塑料瓶、菜叶、废旧电池等日常垃圾举例,将抽象的“四分类”标准转化为直观知识;发放的图文宣传手册,更成为孩子们向家长“科普”的“教材”,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效果。

随后的社区清洁行动中,小志愿者们手持垃圾袋、夹子分组行动,钻进绿化带捡拾塑料瓶,蹲在墙角清理碎纸屑,在楼道角落收拾废弃杂物。遇到细小垃圾难以夹起,他们便徒手捡拾,再对照分类标准精准投放。一小时后,社区公共区域焕然一新,孩子们的实际行动不仅擦亮了社区环境,更带动不少居民主动加入“绿色守护队”。

“不仅要让活动有热度,更要让分类成常态。”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将构建“1+3+N”联动机制——以1个社区党支部为核心,联动家庭、学校、物业3方力量,依托N个志愿者网格实现服务全覆盖,推动垃圾分类从“阶段性活动”转向“日常化习惯”。

“文明银行”巧激励

“投完废纸换了积分,还赢了小礼品,这种学分类的方式太有意思了!”在潞城镇召里家园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现场,居民们拿着刚兑换的积分卡笑容满面。为让垃圾分类理念更易被接受,潞城镇生态环境事务中心依托“文明银行”基层动员服务体系,结合通州区回收日品牌“交投通”,通过趣味互动让分类知识“活”起来。

活动现场,“垃圾投掷小卡片”“分类知识套圈”“环保知识问答”等环节人气十足——居民们将写有垃圾名称的卡片投进对应分类垃圾桶,用套圈赢得分类知识题目,在游戏中轻松掌握分类要点;“可回收物集中投放回收”区域,大家纷纷拿来家中的废纸、塑料瓶、旧衣物,投交后可兑换“文明银行”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生活用品;工作人员还现场讲解智能回收柜使用方法,帮助居民快速掌握“科技分类”技能。

除了趣味宣传,潞城镇还建立完善的桶前值守制度,组建以社区筹备组为核心、楼门长和志愿者为骨干的值守队伍,在后北营一区、二区、三区及清韵北里等小区开展常态化值守。“刚开始很多居民不清楚分类要求,需要反复讲解,现在大家不仅能正确分类,还会主动咨询特殊垃圾的处理方法。”后北营二区的志愿者说,从“要我分”到“我要分”,居民的意识转变让值守工作更有意义。

垃圾分类不是一人之事,而是众人之责。如今,通州区正以一场场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将居民的环保之心紧密串联。未来,通州还将持续探索更多元、更有效的方式,引导更多人养成“随手分”的习惯,让绿色能量浸润每一个社区、每一户家庭,共同为城市副中心的生态建设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