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249期 >2025-08-25编印

园林部门提醒
雨后公园冒蘑菇 千万别采摘食用
刊发日期:2025-08-2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756049101428.png

该毒蘑菇与日常可食用品种外形高度相似。记者 冯维静/摄

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近期,通州区降雨量持续增加,多位市民向记者反映,在部分草坪、绿地发现疑似野生毒蘑菇踪迹。通州区园林绿化局紧急提醒,这些雨后冒头的“小伞”可能暗藏致命毒性,市民切勿因好奇或凭“经验”采摘食用,以免酿成危及生命的危险。

“大的比一个巴掌还大,看着好看,闻着就是普通蘑菇味。”近日,市民刘女士向记者反映,她在通州区一处公园遛狗时,发现草坪上冒出多个白色蘑菇,菌盖缀有浅褐色鳞片,菌柄中部还有明显菌环,“看着和平时见的可食用蘑菇有点像,但又不敢确定,总觉得心里发慌”,刘女士表示,担心这些蘑菇会被孩子或其他游客误摘。无独有偶,市民李先生也在河边绿地发现一簇洁白的蘑菇。据他描述,蘑菇菌盖表面光滑,菌褶呈白色,在潮湿天气下,菌盖表面还会分泌出细小液滴。“之前在新闻里看过毒蘑菇的报道,不敢碰也不敢让路过的小朋友靠近,希望相关部门能关注一下。”

根据市民反映的情况,记者随后走访了城区多个热门公园,发现雨后的园区俨然成了野生蘑菇的“生长乐园”。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开阔草地上,白色、褐色的蘑菇或小巧玲珑、或个头饱满,错落分布在草丛间;东郊森林公园内,几处老树桩上点缀着黄色与黑色的菌菇,与树皮纹理相映,格外显眼;一些乡镇林场的阴湿角落及灌木丛旁,也随处可见蘑菇的身影,部分区域甚至形成了零星的“蘑菇圈”,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望。

“蘑菇最喜欢潮湿、温暖的环境,近期频繁降雨,加上气温适宜,正好为它们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条件。”大运河森林公园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园区已对野生蘑菇开展常态化巡查与清理,但由于蘑菇生长速度快、分布范围分散,且雨后会持续萌发,彻底清除需要一定周期,“在此期间,特别需要市民主动配合,共同做好风险防范”。

“很多市民会觉得‘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毒蘑菇的“伪装术”远超想象——许多毒蘑菇与日常可食用品种外形高度相似,仅凭肉眼根本难以分辨。以在全国多地引发中毒事件的“大青褶伞”为例,其通体呈白色,伞盖最大可达成人手掌的两倍,表面点缀着褐色突起,闻起来有淡淡的香气,烹饪后口感也无异常,这些特征让它极易被误认成可食用蘑菇。而这类毒蘑菇在北京不少的草地、树旁均有发现风险,且其菌褶多数会从白色逐渐变为青色,但部分个体不会变色,这进一步增加了辨识难度。

而此前市民刘女士发现的洁白蘑菇,经初步判断疑似为环柄菇属。虽然其毒性相对“大青褶伞”较弱,但误食后仍可能引发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严重时需及时就医治疗,同样不可掉以轻心。此外,通州区园林绿化局还提醒,除了误食风险,部分毒蘑菇的汁液或孢子接触皮肤后,可能引发红肿、瘙痒甚至过敏反应,老人和儿童皮肤更为敏感,尤其需要警惕。同时,野生蘑菇是公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植物分解养分、促进物质循环,随意采摘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更会让自身直接暴露在误食风险中。

【提示】

记者了解到,针对野生蘑菇带来的安全风险,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发布“三不”核心提示,明确要求市民牢记防范要点:

·不采摘:无论蘑菇外观是否“安全”,均禁止在公园、公共绿地及路边等区域采摘,避免因破坏生态引发连锁影响,更防止自身接触有毒品种;

·不触碰:不因好奇近距离触摸、拨弄蘑菇,也不要让孩子随意把玩,防止皮肤接触毒素引发过敏或其他不适;

·不食用:坚决不食用任何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切勿轻信“有虫吃的蘑菇无毒”“煮后不变色即安全”等“民间辨别法”,这些说法均无科学依据,反而可能误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