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领创总第1242期 >2025-08-14编印

北京城市副中心基层治理创新白皮书
于家务:“三治融合”绘就善治图景 “下沉聚力”激活末梢神经
刊发日期:2025-08-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近年来,随着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基层治理面临人口结构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等新挑战。

作为首都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窗口,于家务回族乡以“党建+民族团结”为引领,以“网格化管理”为基本框架,各村结合辖区人口结构、资源禀赋和治理难点,通过“微网格+积分制”“20条热线+全科网格员”“网格员‘包户’+议事厅‘开方’”等方式,探索出特色鲜明的实践路径,深化法治固本、德治润心、自治聚力“三治”融合体系,实现三治联动,织密善治“新格局”,共同构成基层治理新图景。

对话一把手

记者:于家务回族乡基层治理有哪些特点?

于家务回族乡党委书记陈树立:首先,我们坚决贯彻区委决策部署,构建党建引领治理新格局。我们始终将基层治理作为党委中心工作,严格对标区委“2024促进年-2025提升年”的总体部署,实现治理模式从单点突破向全域协同的转型升级。通过建立“党局+属地”双牵头机制,推动治理重心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党委班子率先垂范,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会议等形式统一思想,领导干部带头包村包片,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参与志愿服务,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其次,我们进一步深化“吹哨报到”机制,推动治理力量下沉一线。创新实施“乡街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机制,在村级层面推行“科室负责人一线报到”制度。通过构建“热线+网格”双轮驱动模式,推动职能科室常态化下沉微网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引入司法、环保等专业力量入格,打造“全科网格员”队伍,实现“一格多员、一员多能”的治理新形态。

第三,我们创新“三治融合”体系,即法治固本、德治润心、自治聚力,打造“我爱我家”治理品牌。于府院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仇庄孝道文化塑造了于家务的精神内核,“我爱我家”治理品牌进一步引导群众自治,深受百姓喜爱。

记者:基层治理工作对全乡整体的工作起到哪些推动作用?

于家务回族乡党委书记陈树立:以仇庄村为示范点,深挖本土“孝德文化”基因,将道德教化融入村规民约,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聚力”。创新“于府院”基层法治平台,进一步推动“三治融合”,鼓励群众在规则和规矩下主动解决各类问题。从“孝德感召”到“规则自治”,于家务乡证明,德治降低治理成本,法治保障治理可持续性,二者共生方能激活基层善治“自循环”。

记者:未来于家务回族乡将如何更好开展基层治理工作?

于家务回族乡党委书记陈树立:激活“家文化”治理效能。开发“于家亲”线上平台,实现积分管理、议事协商数字化;新增“智慧家庭”“文化家庭”等评选,积分可兑换培训名额等精神奖励。深化“家文化”系列主题活动,以知识竞赛、体育比赛、文化汇演等形式引导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志愿服务。

升级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立体化治理网络,推动村社区与机关职能部门、企业等单位结对共建;深入推进双联系双协商机制,巩固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践诺等好做法,统筹农村党员“双联系”“主动+点题”“双协商”,以及区乡两级部门“双报到”机制。构建乡村治理专“家”智库和智囊团,增加协同治理参与面。

“党建+品牌”融合提升。推进编制《于家务乡党建引领“六位一体”工作实施方案》,打造乡级“我爱我家”治理IP,挖掘建立各村特色品牌,以品牌为引领,实施“三提三优”行动计划——提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质乡村宜居环境、提升民生服务效能,全力构建“产城融合、景田相望、乡韵悠长”的现代化特色乡镇。

富各庄村:微网格+积分制

61岁的陈锁义是富各庄村“两委”班子成员,也是村里的一名网格长,谁家有啥大事小情都愿意和她聊一聊。正值中午,从村委会下班往家走的路上,陈锁义特意绕了个远,“快到给养老驿站送饭的时间了,我过去瞅瞅。”绕到食堂,热乎乎的饭菜已经做好,陆续有老人前来就餐,送餐员把一部分餐食装进送餐车,准备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去,陈锁义不忘叮嘱:“骑电动车慢点,可得注意安全,饭菜别洒了。”

2022年,富各庄村将全村划分成三个片区,挑选40名有威望、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担任网格联系员,每人负责联系4-5户家庭,发挥宣传员、信息员、调解员、检查员的职能,主动向前站,创新构建党员包户“微网格”,形成“微事不出户、小事不出格”的良好风气。

村里还制定了“门前三包”政策与垃圾分类积分制度。“每月由党员交叉检查‘门前三包’情况并打分,同时由环卫队员每天检查村民垃圾分类情况并积分,通过积分兑换煤气、日用品,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克亮介绍道。

现在,村内90%以上的日常问题在“微网格”中解决,富各庄村已连续多年成为于家务乡全年保持稳定的“无诉求村”之一。

渠头村:20条热线+全科网格员

渠头村是于家务乡功能网格类型多元化的典型村庄。为实现各类型功能网格精细化治理,从2021年起,渠头村每年都会制定《于家务回族乡渠头村便民服务指南》,并开通20余条功能热线,方便村民、商户、企业等多元主体24小时随时致电村委会反映问题。同时,针对多元化功能网格,渠头村坚持因格施策、因格配人,选派农办、环保等各职能科室专业力量入格,实现专职力量一格一员,兼职力量一员多格,构建全科式治理模式。

为了方便村民能第一时间联系到相关工作人员,村里制作便民卡,将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的手机号码、主管业务都印在了卡片上,挨家挨户发放,同时张贴在村公示栏内,“让大家有事就能找到我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闫刚表示。

在修路过程中,村委会也没有盲目开工,而是和网格员走进村民家中征求意见,最终听取民声,确定将进出村的5条主要道路由3米拓宽至6米,让群众出行更方便。“家门口的路宽敞多了,错车也不用担心了,村里又为我们办了件大实事。”村民李先生笑着说。

南三间房村:网格员“包户”+议事厅“开方”

为了更好解决村民诉求,南三间房村建立了完善的议事厅+网格化制度和体系:通过信息收集、传递、解决、执行,形成制度体系,解决问题又快又准。

村委会里,一张村庄平面图格外醒目,图中用不同颜色把村内1个住宅功能网格分成了8个“微网格”。“每名微网格员不但格内的大事小情要‘大包大揽’,每周还要一起分析研究微网格内的相关情况,提前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南三间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来春说。

除了高效的网格化服务平台,村里还有一处不可或缺的自治空间——村民议事厅。通过定期召开议事会议,村民们围绕村内的大小事务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村里独居、留守老人多,如何更好地照顾他们成为村里的“头等大事”。有村民提出建议,可以利用空闲在家的妇女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定时定期上门对独居、空巢、留守老人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村委会迅速成立一支由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为老志愿服务队,为老人提供理发、巡视探访、收拾家务、聊天慰问等温情服务,解决独居老人在外子女后顾之忧。

近年来,村里不仅摘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还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首都绿化村庄”“首都文明村”“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村”等先进称号。

法治固本:“于府院”筑牢法治保障

2022年,于家务回族乡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打造院落式、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于府院”。通过协调法院、检察院等常驻属地资源,形成村乡互助的良性机制,“于府院”成为于家务回族乡政府与两院多元共治的工作写照。如今,“于府院”与设在各村的村级“小院儿”形成两级联动,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将群众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于府院”持续深化矛盾纠纷前端化解效能,2025年上半年化解苗头性矛盾纠纷150余起,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约10%,达成调解协议16份,同比增长约50%,源头化解成效显著。依托法官、检察官、民警、律师、调解员多方联动机制,高效处置转递纠纷60起,形成专业力量协同发力的化解格局。同时,与“接诉即办”机制深度协同,针对涉法涉诉工单第一时间介入,及时提供法律意见并出具调解报告32份,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就地解决。

德治润心:厚植“德治”土壤

在仇庄村,赵凤霞用四十多年的生活轨迹,写就了一段孝德文化浸润人心的故事。

曾几何时,分家偏心的芥蒂、建房挑剔的不满、照料老人时的隔阂,像坚冰般冻结着她与公公的关系,公公堵月亮门、雇保姆的举动,更让她在村里抬不起头。2014年村里的孝德课堂,如春风吹散迷雾。她给公公钩毛背心、织围巾,一句诚恳道歉遇上老人“我也不全对”的回应,消融了十年隔阂。此后,公公补贴建房、赠三轮车,她拆棚支持村建、悉心侍疾,家庭与村庄共融共生。如今,她带着自家故事走进宣讲团,而仇庄村将这份鲜活的孝德,化作村规民约里可感可学的温度,让传统美德成为乡风治理的源头活水。

1999年以来,村党支部坚持“法德共治”理念,持续抓孝道家风建设,探索出一条“文化引领、法德共治、全面发展”的基层治理路径。2011年,仇庄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自治聚力:“我爱我家”夯实自治根基

在永济社区,退休后的李琳成为了一名社区志愿者。他日常承担巡逻工作,用心参与社区义务清理活动,广泛宣传环保理念,遇到陌生人进楼道主动询问,为社区治理贡献志愿力量。

这样的志愿者精神,正是永济社区践行“12345工作法”的缩影——以党支部为核心,通过“双管齐下”的社区工作组和物管会队伍,联动社工、物业、企业三支专业力量,汇聚党员、楼门长、企业代表、志愿者四类群体,以“五访”制度织就基层治理网络,实现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的质变提升。

今年,这一治理模式在于家务回族乡获得了文化赋能的新发展。乡党委立足本土“家”文化底蕴,创新推出“我爱我家”治理品牌。品牌以本土“家”文化为基因,以“家和、家美、家富、家强、家兴”五大维度为支点,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立体化治理网络,形成“一横五纵、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上半年在全乡开展文明实践示范活动20场,累计服务群众500余人。